綜合香港媒體消息,在與香港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第2次會面后,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決定“兩創特區先河”:一是修訂新年度預算案,二是歷史性派錢。
曾俊華建議,讓全港600萬名18歲以上永久居民均可獲6,000元現金,并可按各人意愿全數提取或儲起,而備受批評的6,000元強積金注資計劃則取消;向140萬名納稅人退回75%薪俸稅,上限亦為6,000元,三項措施涉及政府增加開支逾160億元,增至400億元。港府又預留額外款項作特別安排,令有需要的“五無人士”亦能受惠。
新建議一出,普遍叫好,各大政黨均表示會支持預算案通過。
有錢落袋市民各有用途
曾俊華宣布“派錢”后,街頭巷尾均熱烈議論,市民普遍歡迎是次修訂。有市民表示,會以該筆款項做善事,而靠拾紙皮維生的婆婆以至露宿者,均對獲派錢笑逐顏開,表示會將之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
張小姐說,自己是大學生,本來并不受惠,現在受惠,要想想如何用這筆意外之財,亦會考慮抽出部分做善事,雖然事件經過很多波折,但對市民而言總算是好事。
劉小姐坦言,自己一開始已不贊成政府注資到強積金戶口,認為最終只有基金經理受惠,現時可獲派6,000元,會考慮自己做投資,情愿靠自己投資獲利對抗通脹。
邱先生表示,政府派錢,市民有自主權按需要花錢,6,000元花在生活上,總好過放進強積金,到老年時或所余無幾,亦相信政府微調方案可以解決社會的分歧。
鄧先生直言,特區政府應該急市民所急,現在愿意轉為派錢,相信是參考澳門及新加坡的做法,也總算是聽到市民聲音,不過,自己要再決定如何使用這筆額外的錢,亦要看看政府如何鼓勵儲蓄,如吸引會考慮參加。
每天在街頭拾紙皮的梁婆婆,辛勞一天也只有十元八塊,現與失業及患病兒子同住,兩人都領取綜援。在新一份預算案中已獲“出雙糧”,現時兩人合共可額外得到1.2萬元,梁婆婆感到難以置信,十分開心,表示自己可休息數個月,亦可去逛街及買衣服。
在街頭露宿的阿鳳認為,對她而言,港府編派她公屋更實際,但現時加獲6,000元,亦可解決生活迫在眉睫的困境。
不過,與孩子租住板間房的阿月仍未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不獲發6,000元,她想到自己不受惠哭了起來。她認為,港府派錢應人人有份,又慨嘆目前生活很辛苦。
從事設計工作的林先生現年30多歲,育有1名子女,家庭月入約7萬元。他稱,在未修訂預算案前,已受惠于調高供養父母免稅額及子女免稅額、電費補貼、差餉寬免等措施,修訂后受惠更多,金額約增加1萬多元,他會選擇把有關款項儲起來,雖然現時不急需這1萬多元,但也歡迎當局的安排。
林先生表示,港府今次提出修訂,相信是因為市民對原本預算案有不滿之處,尤其是注資強積金安排,市民需留待退休后才可動用,欠缺彈性,但現在港府直接派錢,普羅市民可選擇消費,亦可選擇把金錢用于周轉或應急,而對于收入不多的基層而言,派錢6,000元已很重要,料可減輕不少市民的生活壓力。
退休多年的林小姐,對政府的新措施贊好,認為是政府響應市民的訴求,而今次所獲得的現金將用作儲蓄,以應付未來的通脹。
陳氏夫婦一家人亦對政策表示歡迎,認為可幫補家庭的開支,但他們希望未滿十八歲的市民都可以受惠于派錢措施。
報販黃女士表示,多年來繳交稅款,卻未獲得任何福利,認為政府今次派錢六千元,可以幫補生活所需。
任職文員的陳小姐說,直接派錢六千元較注資強積金戶口好,會將金錢用作投資不會作為消費。
任職文員的的陳先生則表示會將現金儲蓄,擔心將現金用作消費會加劇通脹。
從事建筑行業的莊小姐表示,原本需要再儲蓄一段時間以繳付學車的費用,現時則可提早學車。
亦有市民表示,政策同時讓身為家庭主婦的妻子獲派六千元,認為是喜出望外,打算與妻子去旅游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