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拍攝了功夫熊貓,我們應該制造一個會功夫的機器人,來行俠仗義,幫助更多的人。”面對記者,身著黃色T恤、戴著眼鏡的香港小學生林永同突發奇想。她說,中國有少林功夫、還有少林寺,功夫機器人應該是個不錯的創意。
21日,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在河南鄭州舉行。作為香港代表隊小學組的一名選手,林永同和6名伙伴帶了一款“救援機器人”參加創意比賽。
雖然只有12歲,但林永同涉足機器人創意制造已近3年。她說,沒有任何人組織,自己從小就喜歡機器人,“救援機器人”是和6名伙伴花費2個多月設計而成的,“它能幫助那些受災者、還有傷員,協助救災者救災,進入到人們無法到達的地方”。
林永同跪坐在“救援機器人”旁邊邊操邊介紹,并邀請中新社記者一同嘗試和操控。她說,從電視上看到四川汶川地震、日本地震等,也從災難中受到了很多啟發,才會動手做一個“救援機器人”,希望它能幫助更多的人。
“如果真的進入災區,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改良。”林永同說,它沒有經過實踐,可操控的距離還很有限,承受的重量也很輕,但未來,我們可以設計出更棒的,“比如設計一個行俠仗義的功夫機器人,就能幫助更多的人”。
或許擔心記者懷疑,圍坐在一旁的小伙伴梁芷韻插話說:“我們曾設計出一款會跳舞的機器人,‘功夫機器人’可能動作多一點、更加靈活一點,但和‘救援機器人’有相通的地方。”
梁芷韻告訴記者,他們很喜歡少林功夫,自己的教練老師還會練習功夫,“功夫機器人”回香港后就可以嘗試,相信大家都會感興趣。
是次機器人競賽,吸引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400多支參賽隊、1300余名選手參加。香港代表隊總領隊鄧永康說,來到這里參賽,可以有更多機會和內地青年少交流和學習,無論輸贏,對香港青年少來講都是一個不錯的機會,還可以增長廣泛的科技知識。
“這不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鄧永康表示,在香港,很多青年少都喜歡和迷戀機器人,這會激起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靈活性、創造性,學校也鼓勵他們的創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