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日前指出,香港一直未有規管空氣污染物的“微細懸浮粒子”(簡稱為PM2.5,粒子直徑小于2.5微克)的含量,并引述注冊德拉瓦州公司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報告,香港去年含有微細懸浮粒子的數據(36),于全球566個城市中排名“尾8”,即559,含量較榜首的加拿大白馬市(1.7)多出逾20倍,亦不如菲律賓馬尼拉等發展中城市。
特區政府環保署回應表示,現已以不定期研究項目形式搜集PM2.5數據,供研究使用。
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蔡家民在記者會上指出,PM2.5指粒子直徑最多只有2.5微克,其“陰毒”之處在于能穿透口罩及鼻毛,直達心肺,又因為它可黏住其它物質如酸性及重金屬,影響市民健康,過去有研究指出PM2.5含量與死亡率增加有關。
蔡說,雖然環保署在2009年的公眾咨詢,建議注冊英國公司采用世衛中期目標一,以規管PM2.5的全年平均值為每立方米35微克,但此規管其實形同虛設,無助改善空氣情況,因為按環保署數據,除中環以外,香港各地PM2.5含量均在建議標準下。
地球之友認為,環保署有必要收緊標準至每立方米25微克,以加強改善,美國于2006年已將標準收緊至每立方米15微克,香港建議標英國公司注冊準既落后,亦沒有提出規管時間表。環保署回應稱,現時建議的每立方米35微克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