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四任行政長官選舉昨日舉行,現年五十七歲的梁振英以六百八十九票當選,他將在未來五年帶領香港“行之正道”,探索一條“穩中求變”之路。“齊心,香港一定會成功!”梁振英承諾,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注冊香港公司瑞豐專業辦理]而香港市民所享有的自由及權利絕對不會有任何改變。港媒紛紛以大篇幅對這位下一屆香港特首候任人的成長歷程、家庭生活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報道。
出身清貧 自幼立志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家是香港”,不僅是梁振英一本著作的名稱,亦不僅是他對于自己身份和歸屬的描述,這看似平凡的四個字,對于三代香港人而言,卻被感知出截然不同的意義。梁振英曾撰文提到,“家在香港”,曾經只是空間關系,然而回歸后至今的一段時間,卻稱得上是“香港社會由酒店進化成家,香港人由房客凝聚為家人的基本條件。”這十多年,亦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次,可讓兩三代人在香港“坐定定”。梁振英表明,希望“為這個地方瞻前顧后,將個人回憶合并成集體回憶。”
與大多數同代人一樣,梁振英的父輩也是內地移民,他的父親梁忠恩一九一一年出生于山東威海,于少年時代已來港,投身社會后在清水衙門當警察。梁振英于一九五四年出生,有一姊一妹,是家中獨子,小時候,一家人住過七號差館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他從小幫手做家務,讀小學時,不懂煮飯,就負責買菜,返學前走到西營盤正街或水街買菜,“講價、揀菜我都識。”那年代,一般家庭都沒有電飯煲,“透火水爐”就變成了他的專責。
梁振英曾撰文憶述,“我二十歲前住的單位沒有自家廁所,一層樓十幾戶共享公廁。”直到父親退休前幾年,母親發動一家大小穿膠花,每月多賺三百多元,一分一毫都存入銀行,到父親退休時,全家才終于有了自己的單位,“有了自己的廁所”。
母親發動一家大小幫手穿膠花幫補家計那一年,梁振英十一歲,負責送膠花,每袋都有幾十磅重,經常要“行下停下”,“日子有功”,時至今日,他的右膊都比左膊闊。對于這段經歷,梁振英未有一絲自怨自艾,[香港公司審計]反而是強調,當一家人終可“自住其力”,他是如此“心滿意足”。
在警察宿舍逐漸成長的時光,盡管清苦,卻被梁振英視為珍寶和不一樣資本。他曾感慨良多地憶述,“我這一代,應該是成長在貧困當中,不單家庭是這樣,整個社會都是這樣。”但也正是那一代人,“不是白手興家,就是在貧窮中掙扎,長大成才的。”
梁振英的胞姊梁桂香,亦曾在文章《三歲時的冷饅頭》中,回憶起這個“懂事得讓人揪心”的弟弟。她寫道,“振英三歲,媽媽便送他進學前班,要上大半天,兼自備午飯。因為家貧,媽媽通常蒸一大鍋饅頭做飯,振英每天早上就帶著一個搪瓷漱口盅,一個饅頭,徑自上學去……我因為讀的是下午校,每天可以在家吃完午飯才上學,飯桌上,我常常看到媽媽邊吃飯邊紅了眼,因為大家啖著熱飯暖菜,就會想起在外啃著冷饅頭的弟弟。”但小小年紀的梁振英從來只是默默承受,未曾哼過半句,“沒有要求,更無埋怨。”
慈母身教影響深
梁振英宣布參選特首時,曾含著熱淚憶述他的裹腳媽媽,并一度哽咽,這一幕也讓在場的許多他的支持者和記者,濕了眼眶。一向嚴格管理情緒和表情,非一般理性的梁振英,竟然也會流露出感性的一面,格外讓人動容。
這位裹腳媽媽,默默地忍受著身體的不便與痛楚,與丈夫相互扶持,支撐起一個家,靠穿膠花減輕家庭的負擔。她雖然不識字,但教育孩子卻有自己的一套,比如常常教導孩子們,“假如自己有一口飯吃,都要先看看其他人是不是也有一口飯。”對于四十多歲,“老來得子”生下的梁振英,她也絕不嬌縱慣養,而是常說,“男孩子,吃點虧不打緊!”也許影響梁振英更多的,還有這位母親本身流露的種種美德,耳濡目染中,才形成了他現在處變不驚的堅毅性格,并讓他對家國、事業都抱著絕對的責任感。
關于父親,梁振英曾在自己的文章《阿爸的手》中有所描述,雖然著墨不多,卻讓人隱隱感知到那個做了多年警察的父親,或許是為數不多能觸及梁振英內心柔軟處的人。梁振英在文中提到,父母戰前從山東來港后,保留了北方的生活方式,山東人生活簡樸,覺得一盅兩件的港式茶樓不實惠,并非持家之道,因此一家人上茶樓的經驗,一年只有一兩次。讓他記憶最深刻的,并非美味可口的點心,而是路途中,被父親有力的手,緊緊拖住的回憶。他寫道,“從西邊街警察宿舍到高升茶樓,要過好幾個街口,大概要走十幾分鐘。雖然路上的車不多,但阿爸還是將我的手拖得緊緊的,不完全是怕路上有差池。爸的手很有力,兩代人拖著手上茶樓,感覺上特別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