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傍晚,是香港石硤尾公屋區這家食物銀行最繁忙的時候,人們在這里排成長隊領取免費食物——米飯、豆豉魚罐頭以及新鮮豬肉或火腿。
商家自愿捐贈
喪偶的周太太常來這家食物銀行,[注冊開曼公司開曼公司注冊]她從小學接孩子回家,順路來領晚餐。周太太靠做家政服務賺錢,但物價上漲讓低廉的收入越來越捉襟見肘。
香港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多個地區社團便開辦過實物式的食物援助,港府自2008年開始則正是開始推行食物銀行計劃。香港目前有20多家食物銀行,有慈善機構、民間團體開辦的,也有港府開辦的。石硤尾食物銀行由當地慈善機構圣雅各福群會經營。
7月初,香港超市棄置大量賣剩但未過期的食物躍上報章,引發社會不滿,食物銀行再次受到關注。香港民間團體近日剛剛組成的“食物回收捐助聯盟”調查顯示,超過九成食物銀行愿意接受賣剩但新鮮的食物。一些超市已經表態,愿意把賣剩食物捐獻給食物銀行。
尖旺食物銀行行長龍緯汶表示,食物的來源主要是靠商家捐贈,有來自面包店每天賣剩的面包,菜鋪賣剩的蔬菜,或者市民捐贈的食物。“從未有商家認為生意受到影響,對我們進行反抗。為什么?因為我們服務的是最底層的人,即使我們不給他們吃的,他們也不大可能光顧商店、食肆。”龍緯汶說。
紓緩貧困者壓力
香港是以繁華著稱的東方之珠,近年經濟增長也十分驕人,但是,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 2009年的一份報告,香港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在發達經濟體中最高。按照貧困線的定義,家庭收入不及收入中值一半的家庭為貧困家庭。而香港有近1/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食物銀行的出現,大大紓緩了香港基層市民的壓力。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今年初在立法會上介紹,港府推行的食物銀行兩年來向4萬人提供援助,開支近2300萬港元。
食物銀行統計顯示,受助人士中有94%是低收入、失業人士以及因經濟逆轉而需要食物援助者,其余6%則是無領取綜援、無兒無女、居于板間房或天臺屋的窮困人士。
[開曼公司費用]5港幣也要入賬
領取食物銀行的食物,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不同的食物銀行有各自的標準。一般而言,食物銀行會給通過申請的人幾周或一兩個月的援助,之后則需再次申請。
與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不同,油尖旺食物銀行的救助標準比較靈活,無論是難民、少數族裔還是新移民,只要他們提交的證據或者在面談時能確切證明需要救助,食物銀行便“慷慨解囊”,龍緯汶說,“救助的對象以長者為主,我們提供的援助基本可以滿足他們的每日所需”。
香港政府對于民間團體的注冊持開放態度,只要是合法的,市民可以自由組織各種社團。如果該社團屬慈善公益性質,還可向稅務機關申請免稅,[開曼公司特色]獲批后便成為慈善機構。食物銀行可以不用繳稅,但必須保證收支的透明,嚴格到“連5港幣支出也要入賬”,并定期向政府提供審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