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這座高度商業化的國際都市,還有為數不多的人們從事農業,他們通常保留傳統的耕作方式,辛勤勞作。他們看好香港休閑觀光農業、有機蔬菜的前景,希望能有更多的銷售渠道和宣傳推廣,給自己帶來更多收入。
在香港新界上水古洞的鐵坑村,村民林才金和太太晏富琴打理著一片3萬多平方米的農場。記者于2月初探訪了他們的農場。
有機農莊變休閑樂園
偌大的農莊,遍種菜心、[百慕大公司注冊]西蘭花、油麥菜等各式港人愛吃的蔬菜品種,“這些都是有機的,完全是自家制的肥料,天然無污染。”林才金一邊細心地用鋤頭松土,一邊對記者說。
盡管每天都要精耕細作,辛勤工作。不過,他們僅靠有機蔬菜的收入還不足以養活全家。“我們主要還是要靠開放農場,變成休閑農莊,吸引市民和游客來玩。”林才金告訴記者。
林才金的太太晏富琴在農場里辟了一塊近500平方米的地方,圈養了20多只羊。這其中有東山羊、黑草羊,還有小朋友喜歡的熊貓羊,每天早上等到山上植被的露水曬干后,她才將羊兒放出來,“羊兒若吃了有露水的草會拉肚子,所以要等九點鐘后才放。”
記者見到,羊群自由自在地在山坡和草地曬太陽,吃著新鮮的蔬菜。還有市民一家大小專門來農場探望羊群,給他們喂食蔬果。晏富琴對這些羊的出生日期和脾性喜好如數家珍。她說,這些羊就是她的寵物,
不過,這座農莊的土地是租來的,“我也不知道何時業主就會把土地收走,走一步看一步吧。”林才金說,除了做農民,他還沒想好萬一沒了地,在香港可以做什么。
渴望有機菜有更多銷路
林才金家前兩代人都是香港本地農民,晏富琴十幾年前從重慶遠嫁來香港,與丈夫一起操持農務。
近幾年,他們的農場漸漸朝著休閑農莊的模式改變,勉強維持著生計。農場里也種了鮮甜的火龍果和草莓,吸引人們前來采摘。林才金每周日還會去附近的大埔農墟出售自家的有機蔬菜,但始終拓寬不了銷路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冬天是蔬菜的豐收期,很多菜收了上來,但不能及時賣出去,很快就老了,不好吃就沒人買了。”林才金說,香港不少農民在種本地有機菜,但沒有好的銷售平臺,大家的菜賣不出去,為難不少菜農。
林才金說,現時整個香港只有屯門、美孚、大埔農墟等極少數地方設有有機菜攤位給菜農,日租約200港元,但只能星期天去賣,其他時候收上來的菜怎么辦,這讓他很著急。“香港想吃上有機菜的市民很多,他們不知道在哪買,而我們不知道去哪賣。”
林才金希望特區政府能夠在香港十八區設立更多的獨立有機農墟,讓有機菜農擁有自己獨立的區域,與普通的菜市場區分開來,希望政府幫助他們多做宣傳。
特區政府擬建“農業園”復耕農地
香港絕大部分蔬菜依靠外來供應。2013年,香港農業僅供應了全港所需蔬菜的2%,特區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諾檢討香港現行農業政策,提升農業生產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今年,香港特區政府公布一份關于發展香港新農業政策的咨詢文件中提到,計劃在香港設立約70公頃的農業園以及考慮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加強對農業的支持。
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表示,農業園主要為從事農作物種植和商業生產的農民而設。政府計劃除了會在農業園內推廣引進先進科技令生產增值外,亦希望解決農民在土地問題上面對的基本困難。“當然,農業園亦有另一個目的,部分可用作讓因為政府發展其他項目而失去耕地的合資格農民復耕。”
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嘉漢林業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黃煥忠表示,政府稱農業園可提升農產品年總產量的25%,以2013年香港蔬菜食用量計,即將蔬菜的市占率提高至2.4%。黃煥忠說,新加坡本地蔬菜市占率都可以做到8%,香港想要與之看齊未嘗不可,但需要土地政策的配合。
高永文說,推動新農業政策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政府不排除為香港訂立一個農產品自給率。
香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何俊賢對記者說,[注冊汶萊公司]香港的漁農業未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與機遇。在休閑農業發展方面,建議政府調整休閑農場在土地使用及興建建筑物上的限制,容許農場撥出一定比例土地興建能配合休閑農業發展的康樂、飲食、住宿、門票收費及衛生設施等。
何俊賢說,相關部門應研究制定民宿管理相關法例,容許郊區居民經簡單審批后,將村屋改裝作民宿旅舍,為香港旅游業注入新元素。他說,還應積極活化棄耕的農地,鼓勵家庭與學校參與休閑農業活動,加強宣傳與推廣休閑旅游,將休閑農場與生態旅游結合本地的古跡、建筑、自然景觀、美食及文化傳統等旅游賣點,打造“旅游精品”,推動旅游資源多元化,為旅客提供不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