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伊始,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的一組數字,讓不少商人看完背后一冷:香港2015年1月零售業總銷售額大跌,較去年同月下跌14.6%,是2003年香港非典之后最大跌幅。其中,從珠寶鐘表等奢侈品、耐用消費品,到超級市場貨品、服裝等均下跌13%至44%不等。人們不禁發問,香港這個“購物天堂”怎么了?
其實,[汶萊公司注冊]香港零售業銷售額下降趨勢在去年已有顯現,2014年零售業總銷售額為4933億港元,比前年下滑0.2%,分析認為主要因高端奢侈品的銷售額下跌而拖累。然而,今年1月的數據則顯示形勢更加嚴峻,零售業全面遇冷。究其原因有很多種,無論是內地反腐新政導致奢侈品的購買力下降,抑或是內地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旅客消費力減弱,還是激進驅趕“水貨客”的行為引起的兩地誤解與矛盾,內地訪港游客消費都是避不開的“關鍵詞”。
自從2003年開放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后,香港經濟從非典中復蘇,零售業更是受益于由此而來的人氣和財氣增長。每日穿梭于羅湖關口的內地游客,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香港零售業十年“長紅不跌”的佳話。但是,在漂亮的數字背后,也暗暗地有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在醞釀,例如主要購物區喧鬧擁擠,游客消費類型較為單一等。還不時有香港少數激進分子發起反自由行、反水貨客的行動,指罵和驅趕內地游客,令人反感,讓香港“購物天堂”美譽在內地居民心中大打折扣。
反觀內地,據國家旅游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內地出境人數(除港澳地區外)達到518.2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0%,然而內地訪港“個人游”人數卻下跌約5%。加上近期港幣匯率上升的客觀原因,部分內地游客更傾向于選擇歐洲或日本“便宜”購物。長遠來看,國內自貿區的建成和發展,亦可能逐漸降低部分商品的銷售成本,增加進口產品的種類,消費者又何必舍近求遠?
雖然香港目前仍是內地出境游第一大目的地,[注冊安圭拉公司]但當旅游購物的選擇越來越多,香港如何持續旅游業、零售業的繁榮值得思考。零售業年初的大跌,也許是一個警示,畢竟關系到香港20多萬零售業從業者的飯碗。導致問題的原因包括宏觀經濟因素,也有香港零售行業的結構性因素,這些并不會很快解決,但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若再遭損害,則無疑是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