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農歷立冬,中國債券市場步入近年來最嚴酷的一次寒冬。昨日銀行間市場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達到4.29%,為近10年來最高值,[英國注冊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所發行金融債券(下稱“國開債”)收益率同樣創下多年來新高。
對國開行這家全球最大的“債券銀行”而言,這是致命的挑戰。多年來,金融債發行一直是該行的主要融資渠道,目前國開債存量規模高達5.7萬億元,是我國債券市場僅次于財政部的第二大發行人。
在主權信用的“帽子”下,國開債發行利率一直很低,其與國開行貸款之間的利差正是其核心的盈利來源。若國開債不再享受債信零風險待遇,其發行利率將直線飆升,意味著該行利差空間大幅收窄,而一旦形成倒掛,則無異于滅頂之災。
昨日晚間,國開行宣布,銀監會日前發布《中國銀監會關于國家開發銀行債信問題的批復》(銀監復〔2013〕556號),明確該行2015年底之前發行的金融債券風險權重為0,直至債券到期,并視同政策性金融債處理。
“與以往三次債信批復相比,此次銀監會一次性批復了開發銀行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債信政策。”國開行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稱,與以往三次銀監會“一年一延”債信批復相比,國開行債信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都進一步加強。
2007年以來,國開行率先啟動改革,[注冊BVI公司]并于2008年底成立了股份公司,不斷向商業性領域擴張。理論上,國開行不應該繼續擁有主權信用,但是鑒于國開行的特殊性與重要性,銀監會名義上一年一審、一年一批,不斷進行展期。
盡管如此,日益凸顯的平臺貸風險與日漸龐大的國開債規模,都令投資者倍感壓力。近年來,國開行債券發行成本整體高于農發行和進出口銀行,并迫使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下稱“中債登”)將國開債收益率曲線與其他兩家政策性銀行單列。
更嚴重的是,2013年年中以來流動性的大變局,令債券市場陷入了漫長的熊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5%一路上行至4.2%,短端收益率上行更加顯著。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與貨幣政策穩中偏緊的背景下,市場距離拐點還很遙遠。
過去半年來,國開債1年期收益率從3.3%飆升至4.9%,5年期收益率從3.9%飆升至5.2%,10年期收益率從4.1%飆升至5.3%,整體上行幅度為120~160個基點,對應的是該行利差空間的急劇萎縮。
中債登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國開債累計發行9870億元,去年全年其總共發行12250億元;截至10月末,國開債存量余額5.7萬億元,僅次于記賬式國債,不斷挑戰機構投資者集中度約束紅線。
從投資者構成來看,商業銀行占據絕對大頭,[注冊開曼公司]共持有4.39萬億元,占比達到77%。今年起實施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商業銀行對我國政策性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為0,對我國其他商業銀行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5%。
據此粗略測算,一旦國開行喪失主權信用,商業銀行持有的國開債很可能按照25%計算風險,意味著商業銀行整體要計提1.1萬億元的風險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