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調控政策接踵而來的背景下,外資投資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普凱基金創始人及主管合伙人姚繼平向證券時報記者指出:“在目前政策接踵而至的背景下,應該說外資投資中國房地產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關鍵是要看地產業何時能夠回到正常的開發狀態。” 姚繼平依然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抱有憧憬。據透露,目前普凱基金正在募集總規模約4億美元左右的房地產投資基金投資于中國樓市。
“項目在哪里?”這幾乎是近些天來房地產企業之間相互招呼的用語。
上海一家房地產企業的項目經理回答道:“去二三線城市,那里很瘋狂,接點小盤、攬點私活收益很可觀。”不過,一位在某三線城市做項目的房地產企業市場經理坦言,二三線城市并未“瘋狂”,但是因為內外資房產企業的聚集,那里確實火爆了起來。
有市場人士籠統地把房地產市場一線城市的冷淡、二三線城市的火爆,歸因于調控政策的出臺,而這實際上只是混淆視聽的說法。一家馬來西亞背景的外資房地產投資基金總經理向記者指出,這其實只是正常的資金流動罷了。
“盡管一線城市的需求暫時被壓制,但二三線城市的需求實際上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上述人士認為,二三線城市的房產一直處于價值“洼地”,即便沒有調控政策出臺,開發商將陣線轉移至二三線城市也是遲早的事。
對于二三線城市“暖春”的到來,內地房地產開發商與外資的判斷總體達成一致。“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本來就已日趨飽和,投資二三線城市可以說是早晚的事情,一系列調控政策的出臺實際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海一家外資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這里不出調控政策的話,估計房價未來還是會持續走高。”
需求還在,錢也還在。因一線城市執行嚴格調控政策而沮喪不已的營銷人員,開始轉戰二三線城市,穿梭于各個樓盤進行調研。他們發現,購房資金已經開始向二三線城市流動,在那些具有限購預期的城市里,當地開發商更是搶起了“時間差”:南京一個搶在細則出臺前放出的樓盤,開盤當天的定單就已過半;在尚未出臺限購細則的重慶,一些高端樓盤受到熱烈追捧,反而是一些低端樓盤遇冷。
“實際上,對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一些基本判斷,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是基本一致的。二三線城市的項目我們一樣比較看好。”滬上一家港資房地產企業老總向記者指出。目前城際高鐵和京滬高鐵沿線城市都已經開始進入外資的“法眼”:南京、無錫、杭州、天津、沈陽、武漢、長沙,重慶等,都逐漸出現了外資的身影。記者接觸到的部分外資房地產企業表示,從去年開始,這些公司就已經下到二三線城市去尋找開發項目了。
易城中國某總監向證券時報記者指出,如果二三線城市出臺限購,住宅項目銷售量必將萎縮,商業地產雖然不受影響,但因產權期限更短、貸款更難,對租金回報率有較高的要求,所以項目的選擇具有較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