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稱,銀監會將利用資本充足率等四大監管新工具,對商業銀行實施新的審慎監管,相關文件將于近期出臺。記者昨日從一些銀行了解到,對于上述監管工具的實施,銀監會已和銀行經過多次溝通和調研。銀行方面已經做好今年實施的準備。
此前有媒體披露,銀監會上報的資本充足率、撥備率、杠桿率、流動性四大監管新工具已于近日獲國務院批復,具體指引已進入最后一輪意見征詢。預計杠桿率、流動性指引預計將先期發布;撥備率2.5%仍需和財政部做最后協商,過渡期為大行2年達標,中小行5年達標;動態資本工具短期內將不會大幅提高銀行資本要求。
銀監會自2009年底結合國際銀行業監管改革趨勢,開始制定一系列新型監管工具,去年9月銀監會下發的《新四大監管工具實施要求簡表》討論稿,其主要涉及對資本充足率、杠桿率、撥備率、流動性四個方面。
對于四大監管工具的實施,華創證券銀行業分析師王榮表示,銀行擔心2.5%撥備率的實施,是因為除了四大行撥備率能達標外,大多數銀行撥備率較低,最低的只有1.5%左右的水平,若銀監會立刻實施2.5%撥備率會影響到銀行的利潤。現在若把撥備率實施時間拉長,要求中小行5年內達標,每年這些銀行只要提升0.25個百分點的撥備率,2016年就能達到監管要求,而對銀行每年利潤的計提也比較有限,不會對業績造成太大影響。對于其他三個監管工具,王榮表示尚不需太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