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了解,國家正在編制更加具體的配套性產業規劃,制定更詳細的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牛文元說。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早在去年,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七大新興戰略產業”,具體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專家稱,在淘汰落后產能時,列入鼓勵類的新興技術指標要反映出產業升級的方向,并促進產業升級。“如果不能做到這樣,各地出臺的新興產業規劃就失去了實質意義,最終無法推動產業升級。”牛文元表示。
對外界批評的 “風能過剩”,牛文元表示,所謂的“風能過剩”的主因在于,風能產生的電力不穩定,對現有電網的沖擊較大,使電網無法消納電能。同時,這部分電能又沒能做到就地消耗,從而產生了過剩。
他表示,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智能電網可以很好地接受風能發電,這就需要從技術上進行突破。再加上就地消化,將電能充分地應用于當地的生產和生活,就可以解決風能過剩問題。
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改委、工信部正在加大調研各地的重復建設,目前正在想辦法處理,但是具體進展還不明確。
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也在上述報告中指出,目前各省市的布局極容易造成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不利于產業的轉型升級,建議各省市有關部門警惕這種重復投資的風險。
專家建議:組織“摸底調查”
針對上述問題,政協委員、中央財大教授賀強(微博)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我們的調查,尤其是子行業領域,重復投資建設確實非常嚴重。”
賀強對記者說,“關于中科院的報告,我不好評價,但是我本人也剛剛遞交了3個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案。”他擔憂地表示,“目前各地的新興產業規劃方案都大同小異,沒有結合地區的產業優勢,這一現象值得警惕。”
這3個提案分別是《關于大力發展云計算產業的提案》《關于大力發展網絡創業帶動社會就業的提案》《關于加快推進汽車安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提案》。
賀強建議,有關主管部門應該針對各地自行制定的新興產業規劃進行摸底。“這種摸底應該包括3方面,一是技術實力、二是產業集群優勢、三是投資預算究竟多大。”他表示。
他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投資規模其實是不足的,但是各省市的投資方案已經制定出來,所以,由主管部門組織摸底調查很有必要,可以防患于未然。”
期待后續的指導目錄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國家雖然明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框架,但是,還沒有出臺具體的產業目錄和規劃。
“目前國務院明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義,但是相關配套性政策尚未制訂。據我了解,各省市仍在期待更詳細的配套性政策。”牛文元對記者表示。
他舉例說,比如某些省份明顯不具備新技術的生產條件,那么該省份就應該主動規劃產業鏈的配件性產品,而不是搞“大而全”式的重復投資。“這種大而全的投資,最終是同質化競爭,無法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牛文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