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日前向媒體透露,“爭取兩年內在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這對于百姓就地就醫無疑是重要舉措。
2011年是中國醫改近三年重點實施方案的“收官”年。翻開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內容占據了重要位置。《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在今年兩會期間正式發布,16個城市新一輪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也在兩會前夕開始。如何破解公立醫院改革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紛紛圍繞如何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等建言獻策。
聚焦話題一:公立醫院改革待破題
在醫改五項重點工作中,公立醫院改革是最復雜、最具探索性的一項工作,也是醫改的重點和難點。2011年被明確為公立醫院改革的“決戰之年”。衛生部長陳竺在兩會前坦言,公立醫院改革還沒有完全破題。
全國政協委員黃潔夫表示,雖然新醫改取得很大成績,但醫改中最關鍵的問題頂層設計尚未突破,醫改核心公立醫院改革之根本也未觸及。目前公平和效率難以兼顧,可以通過制度設計和監管相結合的方式解決。
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在列席醫衛界別聯組討論時指出,今年公立醫院改革重點選定縣級醫院。他表示,大醫院隸屬關系復雜,縣醫院則相對比較簡單,在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上不僅能發揮“保基本”的作用,同時還能為公立醫院改革積累經驗。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從2010年2月啟動,確定16個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和37個省級試點地區。各試點城市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
對于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鐘南山認為是“抓到了點子上”。但對醫改何時能見成效,他持謹慎態度“10年后才能見成效吧。”原因就在于他也認為,公立醫院的改革“過程會很長”。
衛生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公立醫院主要以“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為核心開展重大體制機制改革綜合試點,爭取有所突破。
聚焦話題二:讓基本藥物制度政策更加惠民
“擴大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在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這是2011年醫改安排中的重點工作之一。任務能否完成將決定基本藥物制度能否初步建立。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表示,目前全國已經有60%的基層醫療機構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取消藥品加成,藥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平均下降30%左右,老百姓從中得到了非常明顯的實惠。
全國政協委員劉革新提出,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一個意在普惠的制度,是從國家層面推進的民生工程,現在的問題在于執行。國家基本藥物現階段的執行情況,已經導致了基藥生產的碎片化,現在基本藥物生產的主流企業很多都覺得很困惑,這是很好的市場和政策,但現實中超低價中標價格的混亂,確實也已經成為影響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根源之一。
截至2010年底,基本藥物制度已經在57.2%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安徽、天津、寧夏、吉林、江西、陜西、甘肅、海南等地初步實現了基層全覆蓋。零差率銷售后的基本藥物價格平均下降30%左右。
兩會期間,繼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降低了部分外資藥品的最高零售價之后,發改委再揮大刀,決定從3月28日起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環系統類藥品最高零售價格,共涉及162個品種,預計每年可減輕群眾負擔近100億元。這是自1998年首次降價以來的第27次降價令。
“必須看到,藥品降價雖然能夠讓百姓減輕藥品費用的支出,但是關鍵還是要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心血管專家葛均波教授指出,應在此基礎上取消藥品加成,不能再以計算經營收入的方式來考核醫療機構的業績,不能再用開了多少藥、多少檢查來決定醫務人員的收入,切斷公立醫院內的趨利鏈條,同時建立有效機制抵制外部的牟利誘惑。
云南省副省長高峰委員建議,對偏遠地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改革醫保管理體制,完善基本藥物目錄,讓基本藥物制度這項政策更加便民惠民。
聚焦話題三:建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兩會期間表示,新醫改以來,僅城鎮就增加了參保人數1.14億人,新農合、職工醫療保險、居民醫療保險三項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已覆蓋超過12.6億人,正在向著全民醫保的目標邁進。
據悉,在擴大覆蓋范圍的同時,各項醫保制度還不斷提高報銷比例,大部分地區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住院費用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提高到60%。提高先天性心臟病、白血病等兒童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試點工作已于去年正式啟動,4600多名兒童得到了及時救治。
今年,醫保住院、大病報銷比例將提升至70%,同時,報銷封頂線也提升至不低于5萬元。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醫改”記者會上,透露這一惠民喜訊。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吳明表示,基本醫保制度是醫改五項任務中成效最為突出的一項。但是我國醫保還是低水平,下一步醫保制度建設一方面要提高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規范醫療行為,控制不合理的費用上漲。“最終要把投入的錢用好、用到位。”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婕說,當前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三張網”由于體制分割存在明顯“重復浪費”現象,建議打破體制機制障礙統籌城鄉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構建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體系。
聚焦話題四:醫療衛生資源向農村傾斜
十二五規劃草案指出,加強以縣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政策。
葛均波委員建議,政府的投入要進一步向基層、向農村傾斜,要配備合格的全科醫生和比較優良的醫療設備,使社區醫院、鄉鎮醫院成為老百姓健康服務的第一把關人;通過醫保制度在報銷范圍、額度、比例等方面的限定,引導老百姓到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初診;有條件的地區搭建信息化平臺,讓各級醫院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和診療信息,并暢通雙向轉診通道。
“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不只是蓋樓、買設備,還應增加醫務人員。農村醫改后,醫療硬件設備基本齊全,更需大批醫生。”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安鄉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王志英說。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副區長姚曉英提出讓農民“點單就醫”,采取措施激勵醫生“流動”起來。姚曉英建議,國家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時,應該采取措施,加大對鄉村醫生的支援調配和合理調配力度,激勵大量的好醫生走到農民身邊。“相比病人全家‘流動’,醫生一個人‘流動’消耗的社會資源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