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要通過擠出跨國企業在我國種業市場來保護國內種業?
在跨國種業公司在我國“攻城略地”,國內農產品加工業仍存差距的背景下,關于這一問題的爭論仍在延續。
昨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吹風會上表示,他并不認為為了保持中國的市場份額就要把國外的企業擠出去,這不符合我國堅定的開放的根本方針,也不符合市場的競爭規律。
近來,外界有觀點認為,國際化的公司集團正在控制我國的種子、糧食和加工產業,一頭一尾即控制了我國的糧食產業鏈,這有可能對我國的糧食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
陳錫文表示,并不能說國外的種業和加工業控制了中國的糧油產品。
在中國種業市場對外資開放的十多年中,已有約50家持有效證照的外資企業涉足國內市場,其中不乏孟山都、先正達等國際種業巨頭。
北京農委副主任李成貴今年初曾表示,全球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種業市場份額的35%,而國內種業10強公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僅為0.8%。
“我們既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就要強調通過市場競爭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找準自己的薄弱環境,通過整合資源來加快發展。”陳錫文說。
與此同時,國務院正在通過政策鼓勵加強我國種業的發展,來實現國內種業企業發展的目標。
今年2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強調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改革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整合農作物種業資源,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快速提升中國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
“《意見》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要理順體制。”陳錫文說,國家有國家的農科院,每一個省、市也有農科院,還有大學里的農學、生物院系,研究團隊的數量非常龐大。
“但是如何使科研和產業結合,是當前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而這也是國外種業解決好了科研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陳錫文說。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的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技術先進、市場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