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告稱,今日將發行200億元3個月央票,3年期品種暫停。分析人士稱,央行重啟央票伴隨“提準”,市場存量資金雖難以迅速趨緊,但下半年公開市場到期量大幅降低、各周分布不均及加息時間窗口臨近等原因,將導致未來資金面波動加劇。
從近期公開市場資金分布來看,本周970億到期量已得到300億對沖,受準備金繳款影響,本周或現凈投放。但從央行重啟央票的初衷來看,隔周發行的3年期央票必將逐漸放量,其發行利率及二級市場現券收益率等都存在上行的可能。而下周僅630億的到期資金,勢必“難敵”3個期限央票及正回購的對沖效力,資金價格抑或出現階段性抬升。
若不考慮央行出臺28天以內的超短期正回購,未來只要是逢3年央票發行的那一周,資金面多寡變動,將造成銀行間市場短期頭寸拆借,甚至債券市場收益率的大幅波動。數據顯示,上述前提下的未來幾周到期資金分別為2260億、830億、320億、550億和180億,分布并不均衡。
還要考慮到,28天正回購在“挪移”資金的同時,也面臨著央行多增的管理成本及市場機構受通脹擔憂而不斷減弱的購買意愿等的制約。實際上,最近一期的28天正回購已由此前的800億驟減至30億元。
此外,5月底6月初或再度迎來加息的敏感時間窗口,究其原因,一是出于對央行今年以來“兩月一次”加息頻率的擔憂,二是多數機構對5月物價指數仍將高企的較悲觀預期。
對此,上海某大型券商交易員向記者表示,盡管當前債市對宏觀數據的反應有些滯后或麻木,但多數人心里對加息依舊有很高的預期。
可以預判,6月將成為關鍵的拐點——到期量超6000億的同時,還面臨半年度銀行存貸比考核,以及加息、提準擔憂等可能對此造成的抹殺。
對此,光大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盛宏清告訴記者,央行“提準”多針對新增外匯占款。考慮到中國未來總體經濟態勢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仍較大,如果月均外匯占款新增量超過3500億,央行會選擇提準加以對沖,資金面將保持中性;若僅有2000余億,央行或暫停“提準”,資金面仍不會緊張。“3年央票即使隔周發行,央行也會加以合理平滑,以保持市場資金面的相對穩定。”盛宏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