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今年將新增十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力爭在“十二五”末覆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可追溯體系是懸在食品業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能夠有助于打造食品安全的全過程責任鏈條。
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在昨日舉行的第三屆食品安全高層論壇上表示,肉菜是與百姓日常生活最為密切的食品。目前肉菜生產、流通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水平落后,管理難度大,經營主體責任難以落實,安全隱患較多。
2010年商務部、財政部研究制定了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的總體方案,并確定了在上海、重慶、大連、青島、寧波、南京、杭州、成都、昆明及無錫等10個城市開展試點,探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連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的信息鏈條和責任追溯鏈條。
據俞建華介紹,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城市兩級追溯管理平臺,各試點城市按照統一采集標準,統一編碼規則,統一傳輸格式,統一接口規范,統一追溯規程的要求,在170個屠宰企業、100多個大型批發市場,3000多個標準化菜市場、1400多個大中型連鎖超市、4400多個團體消費單位開展了追溯試點,部分城市已經實現了肉菜的可追溯。
可追溯體系的效果非常明顯。雙匯的瘦肉精事件發生之后,南京、成都、無錫等地通過追溯體系,實現了對問題生豬的快速溯源和問題產品的動態監控,有效防止了危害的擴大。
俞建華表示,今年將繼續擴大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已確定要再增加十個試點城市,并力爭在“十二五”末覆蓋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微博)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采訪時表示,可追溯體系對于食品安全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環,當前農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往往距離遙遠,地方政府和生產者提高產量的動力遠遠大于控制質量的動力。但如果農產品可追溯,將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地方政府以及生產者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