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輻射?化工廠污染?干旱天氣?大霧?人工降雨?蠶種子質量問題?
一個個疑問圍繞在村民心頭,在江蘇省如皋市高明鎮,這個當地最大的養蠶基地,如今,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辛辛苦苦養了一個月的蠶,不結繭了。
村民們只能把不結繭的蠶扔掉或者“兩塊錢一斤賣掉了”,本來一張蠶能為一個家庭帶來2000元的收入。
而據記者調查,不僅在地處蘇中的如皋,蘇南、蘇中、蘇北的鎮江、南通、揚州、泰州、鹽城等等,這幾個江蘇養蠶核心區,從南到北均遭遇嚴重的“不結繭”現象。
來自鎮江丹陽市農委的官方數據顯示,當地“不結繭蠶在20%-90%,有的蠶農甚至絕收。”
作為全國最大的蠶繭生產省份之一,江蘇方面的蠶不結繭將極大影響全國絲綢產業和服裝等眾多產業。
癥結在哪里?
正在調查此事的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沈中元在接受江蘇媒體采訪時透露,“該事件為微量有毒有害物質致蠶中毒造成”。
調查初步認為,2011年春長期干旱少雨,空氣中對蠶有害的廢氣顆粒等沒有得到凈化,飄落在桑葉上致蠶食下中毒。
痛苦的高明鎮
高明鎮是如皋市最大的養蠶基地,今年飼養春蠶一共23750張,一個鎮就相當于蘇南鎮江丹陽全市飼養量的10倍多。
由于地處革命老區,經濟欠發達,這里的農民的主要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養蠶,按理說,6月初本應是春蠶結繭的時候,然而,突然而至的意外發生了。
“蠶不結繭了,我家就有不到30%的蠶結繭了。”一位王姓村民這樣告訴本報記者。
依老王估計,今年3張蠶寶寶能帶來240斤的蠶繭,按照每斤至少20元計算,能收入4800元,如今,他或許只能收入1000元左右。
江蘇最新公布的價格顯示,每公斤蠶繭價格甚至高達50元。
在整個高明鎮,由于春蠶不結繭現象較為普遍,村民們深感傷痛,因為他們預計今年的收購價將是歷史最高價。
一般來說,在當地,一戶家庭往往飼養了兩到三張蠶寶寶,按照每張蠶寶寶收入2000元算,理應收入不小。
但最終等來的卻只有“將蠶以2塊錢一斤賣掉”,剩下的蠶盡管結繭了,但為數不多。
記者在高明鎮看到,很多蠶爬在用于蠶結繭的方格蔟上,王姓農戶講這些蠶已經爬在上面很多天,“正常爬在上面一天就基本結繭好了”。
僅在高明鎮,村民們普遍損失了50%以上的春蠶,而這種情況在整個江蘇亦較為普遍。
蘇南的丹陽市農委調查顯示,全市飼養的2000多張春蠶,不結繭蠶在20%-90%,有的蠶農甚至絕收。
而蘇中揚州市下屬的江都市蠶桑指導所調查的數據顯示,至6月8日,江都市春蠶結繭率最高的約50%,部分在10%-30%,相當多的蠶戶顆粒無收,春蠶不結繭率達90%左右。
江都市蠶桑指導所高級農藝師許善長說:“大范圍發生春蠶上蔟不結繭現象,這是江都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江都市蠶桑指導所初步估算,根據已經掌握的情況,江都市2000多戶蠶農損失至少在600萬元以上,平均每戶損失約3000元。
“春蠶不結繭,在全省多個縣、市都有發生。”正在江都調查的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研究員沈中元如是表示。
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類似的受災情況在南通、揚州、泰州、鹽城、鎮江等幾個江蘇養蠶核心區都普遍發生。
目前,江蘇省農委已組織了多個小組分赴各地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