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份PMI為50.9%,扣除季節性因素影響,不升反降,表明需求增長疲弱。而外需增長尤其堪憂,出口訂單指數大幅下降到50%臨界點以下。歐債危機等負面因素仍在深化,出口不容樂觀。中觀行業方面,敏感性強的大宗可選消費——地產和汽車需求增長也處于弱勢。
需求增長疲弱的結果是去庫存過程出現反復,工業利潤增速和毛利率增速雙雙下滑:7月份當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為25.9%,相比于6月份的31.9%有較大幅度的下滑;7月單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毛利率為13.8%,比6月份的14.9%大幅下降1.1個百分點,毛利率絕對值處于有統計以來的倒數第三。
終端消費品制造業需求增長乏力,競爭加劇使得毛利率總體下行。必需品制造業相對平穩,可選消費品制造業下滑幅度較大。綜合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和毛利率的情況,表現相對比較好的是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業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中游制造業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庫存增速下降、毛利率回升,而金屬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去庫存進展比較順利,未來這方面的風險比較小。
上游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和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景氣處于上升趨勢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由于庫存調整充分,未來改善可能性較大。但總的來說,上游行業受總需求增長疲弱的影響相對較晚,未來需要注意這方面的風險。
從中長期來看,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存在改善趨勢;燃氣生產和供應業處于較快發展期;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短期可能繼續下滑但中長期穩定。
目前工業行業景氣度總體處于下行趨勢中,產業景氣趨勢性回升還需等待。只有當總需求增長重新回到正軌,產業景氣才能回升。貨幣政策和結構性的財政政策能夠促成總需求的改善,但影響時間和幅度不同。短期來看,貨幣政策將是促成產業景氣回升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但這種影響是短暫的,幅度有限。從中長期來看,貨幣是中性的,需求增長更需要內生性動力,結構性財政政策能促成內生性動力更快形成,讓社會財富更多地分配給普通民眾,為產業升級提供更多的財稅支持。只有內生性動力形成時,產業景氣才能引來一個全新的周期,否則只能在老的周期中進行著向上空間越來越窄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