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制定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綱要提出“十二五”期間,中國將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此前人社部曾表示,延遲申領養老金是大勢所趨。與此同時,中國雙軌制養老金政策公平性卻受到廣泛質疑。質疑者認為廢除雙軌制才是真正的大勢所趨,應當優先于延遲退休。大眾為什么普遍認為需要優先廢除養老金雙軌制呢?
[代理離岸公司,海外離岸公司注冊-香港瑞豐]
“不患寡而患不均”
目前,中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企業人員退休養老金采用不同制度,其中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仍然沿用公共財政大包大攬的制度,而且養老保險替代率大大高于同期的企業職工。由于兩者待遇的巨大差別,被稱為養老“雙軌制”。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原中紀委副書記劉錫榮曾說,中國公務員已達100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00萬人。另據統計,中國事業單位有3000多萬正式職工。按目前的政策,大約有4000萬人在職期間,不用交納養老保險金,而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卻由財政劃撥(納稅人出錢),而且是交過養老保險金的企業退休職工的數倍。
自2005年起,國家連續六年七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但是,企業職工養老金“七連漲”仍然“跑不贏”公務員,而且差距也越來越大。“養老金雙軌制”問題越來越突出。[離岸島嶼公司注冊,英屬維爾京群島-香港瑞豐]
設想一下,假如取消目前不公平的養老雙軌制,將之變成一種全民平等參與的養老制度,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也按個人8%、單位20%的比例繳費,那么保守估計,約4000萬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按每人每年2.5萬元人民幣計算,每年將繳費2800多億元。
根據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的測算結果,退休年齡每延遲一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由此可見,靠延遲退休來解決巨額空賬難題屬于杯水車薪。而廢除雙軌制實現養老并軌所節省的資金相當于退休年齡延遲14年。
養老制度并軌就不用延遲退休[英國公司注冊,英國商標注冊-香港瑞豐]
目前,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3.5歲,法定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女性為50歲,所以如果實現單一制度養老,根據上面的保守估算,國人基本上不用延遲退休就能解決目前的養老虧空難題。
受通貨膨脹、計劃生育、人口壽命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即使養老制度并軌之后,養老金仍然可能會存在虧空。但2011年中央財政收入達10萬億元,國企利潤2.25萬億元,財政收入年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央政府現在應有足夠財力來應對養老金空賬危機。
延遲退休關系到所有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影響巨大,除非萬不得已,不然不應推行。如果養老金并軌、國企提高紅利上繳公共財政以填補空賬之后仍然存在虧空,那時再討論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民眾對此政策的接受度相比目前會大為增加,反對者質疑者也會大為減少,政策推行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目前養老金雙軌制,使得體制內人員能夠依靠體制長期盤剝體制外人員,企業職工不僅需要繳費為自己的養老買單,也需要負擔體制內人員的相當一部分養老金,長此以往,不僅制度本身公平性備受考驗,民眾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負擔的加重分化成體制內外壓迫與受壓迫兩大階層,所以廢除養老金雙軌制既能決目前的巨額虧空問題,也能縮小體制內外階層的巨大收入差距,有利于推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讓所有國民而不僅僅只是體制內人員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社保“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提出,將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單位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辦法。目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試點已經啟動,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看齊。如果接下來公務員養老制度也進行同樣內容的改革,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雙軌制養老體系就將退出歷史舞臺,很可能就不用推行延遲職工退休政策,辛勤工作了一生的退休職工們將平等地領取自己在職時所交的退休金安度晚年。
雙軌養老金是龐氏騙局?
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的雙軌養老金政策是一個龐氏騙局,即通過在職人員繳費來為退休者發放養老金,加之目前人口老齡化加劇的趨勢,未來養老金的支出壓力會十分巨大甚至可能會出現職工退休之后領不到養老金的情況。
中國養老金制度運行時間不長,目前正處于由現收現付制度轉向個人基金積累制的過程中。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有企業占絕大多數,普遍以低工資無社保為代價,國家承諾由政府來為企業職工養老,但是現在卻變成由社保基金來承擔。在目前的養老制度下,現在退休的人領取的養老金,來自于現在企業職工交納的社會統籌賬戶,實行現收現付模式。
中國養老金個人賬戶大量被挪用到社會統籌賬戶,個人賬戶一直難以徹底做實。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個人賬戶記賬額1.9萬億元,其中做實賬戶僅2000多億元,個人賬戶存在1.7萬億元的巨大缺口。
現在工作的年輕人退休之后需要領取養老金時,資金來源將是那時的職工所繳納的統籌金。如果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繳納統籌金的人的規模一直大于領取養老金的規模,這種模式能夠保持收支平衡,運行良好。但是從長期看,卻很可能難以為繼。
經濟周期波動現象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之一,加上人口壽命的增加和中國特有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社會老齡化趨勢難以逆轉,因此,這種現收現支的模式,養老基金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據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2000年至2008年全國社保基金總收益率可能不足2%,遠遠低于同期通脹率。普通民眾都知道,存銀行定期存款和買國債的收益率都遠不止2%。
養老金是民眾退休后的養命錢,安享晚年的基本物質保障。理論上不僅要求它絕對安全,更要求它能保值增值,否則老人無法養老。社保基金的低收益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話,社保基金因通脹大幅貶值也是必然的。
結語:中國養老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實行非常不公平的雙軌制,因此加快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養老金制度并軌改革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與此同時,財政應該償還歷史欠賬,兌現當初對職工的承諾,以國企紅利充實養老金,使之更好地運轉,不淪為龐氏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