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銀行業正又在醞釀著一場裁員潮,然而,外資銀行在中國業務非但沒有收縮陣線,反而大舉擴張之旗。業績增長成為擴張的最大動力,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陰霾籠罩下,去年外資銀行歐美業績明顯縮水,而在中國業務卻成為逆市賺錢的一枝獨秀。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披露,在內地的181家外資銀行2011年的盈利總額創歷史新高,達167.3億元,較2010年增長1.15倍,[香港公司注冊]其利潤增幅高于國內行業水平。
外資行“咸魚翻身”
對比銀監會2011年披露的銀行年報數據,國內銀行去年的盈利增長水平顯然不如外資銀行。證券時報記者根據銀監會披露的數據計算得出,國有大行2011年利潤同比增長29%,股份制商業銀行表現略勝一籌,但同比也僅增長47.64%。
對此,普華永道中國審計部合伙人周世強解釋道,很多外資銀行在內地設立機構主要在2007年、2008年,成立初期人員和基礎設施費用投入較多。經歷四五年的積累后,2011年外資銀行已進入投資回報期。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表達了相似觀點,“外資銀行去年盈利翻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利潤基數低;二是基于去年國內銀行業整體盈利狀況不錯的大環境。”
記者翻閱財報,從業務結構對利潤增長貢獻進行了梳理,一方面,外資行在理財產品設計及創新方面優勢明顯,零售業務和財富管理市場表現突出;另一方面,隨著跨國企業走進來和中國企業走出去,外資行的貿易融資業務量大幅提升。
以渣打銀行為例,[注冊香港公司程序]2011年渣打銀行在內地新增19家分行和支行,令網絡總數增至81家,稅前利潤增長逾1倍至11.51億元。其中,個人銀行業務中國收入增加12%至2.28億元。渣打銀行指出,這主要得益于在增長城市的業務擴充、存款邊際利潤改善以及財富管理收入上升,尤其是單位信托及指數掛鉤結構性存款方面。
而恒生銀行2011年財報顯示,恒生中國去年于內地業務據點增加,稅前利潤達到4.82億元,其中企業及商業銀行業務客戶總數同比增長8.3%,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的客戶總數亦增加21.1%。
除了開拓財富管理市場,貿易融資業務量也成為外資銀行業績增長亮點。渣打銀行方面表示,香港的增長動力來自中國內地于人民幣國際化后對貿易及結構性融資解決方案需求的不斷增加。
據匯豐銀行介紹,去年該行在中國工商業務實現盈利13.4億美元,貿易服務收入大量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匯豐銀行逾半數工商業務新客戶來自中國內地。
一枝獨秀的中國經濟無疑成為資金的避風港,聯合國貿發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2011年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再創歷史新高,達1240億美元。
一位花旗銀行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跨國企業一般會優先選擇與外資銀行合作,比如,飛利浦和微軟的母公司均與花旗銀行簽署了全球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上述企業到中國發展會優先選擇花旗銀行開戶,“都是外企,文化環境和業務模式較為相似,溝通起來也比較順暢!
股權投資趨于降溫
在自身利潤進入高速增長期的同時,外資行前期在中國的股權投資亦取得不錯回報,甚至大有超越其自身業務利潤的態勢,有的聯營公司利潤貢獻率則遠遠高于自身在華的業務利潤。
以恒生銀行為樣本,據其2011年財報披露,該行去年實現凈利潤166.8億港元,內地業務去年稅前利潤僅為4.82億港元,同期聯營公司(包括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煙臺銀行以及希慎集團間接非全資附屬公司Barrowgate Limited)凈利潤則高達39.9億港元。
據披露,恒生銀行分別持有興業銀行、煙臺銀行12.8%和20%的股權。恒生銀行方面指出,2011年內地業務對于該行總除稅前利潤貢獻為22%(2010年的水平為15%),其中包括來自該行內地投資的應占利潤,而該行與興業銀行的應占利潤于年內上升約40%。
匯豐銀行2011年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來自聯營公司收益增加41%,這主要是受益于客戶貸款增長強勁及費用收入上升,交通銀行和興業銀行對匯豐的利潤貢獻功不可沒。
而早在2005年便成為建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美國銀行,更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美國銀行分兩階段投入30億美元購入建行9%的股份,而后建行H股上市讓美國銀行賺得盆滿缽滿。
趙慶明指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剛好趕上了中國大型商業銀行股改上市,需要引進戰略投資者,這些戰略投資者也使中資行在轉變觀念、引進技術、培訓人才等方面獲得了綜合收益!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外資銀行在中國的股權投資也是如此。作為淘金者,第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無疑嘗到了股權投資的甜頭,其中以美國銀行、匯豐銀行和恒生銀行等為代表。而后來者卻充滿各種變數,比如澳新銀行和蘇格蘭皇家銀行。
近日,澳新銀行宣布放棄對中國天津銀行1.2億多元人民幣的增資計劃。澳新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CEO)李權解釋稱,“放棄對天津銀行的增資并不表示不看好中國市場!
事實的確如此,在食言增資天津銀行的同時,澳新銀行卻宣布了對澳新中國增資20億元的計劃,這是澳新銀行在華設立以來首次追加資本金。目前澳新中國在上海、北京、廣州和重慶設有7家分支機構,未來5到10年計劃將內地網點規模擴張3倍至20家。
也并非所有外資銀行都將籌碼押注在中國,[注冊香港公司費用]6月底,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宣布關閉北京的所有零售支行,正式撤出中國境內零售業務。
該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RBS中國的零售銀行業務量占總收入的20%左右,撤出中國零售市場是為了集中力量發展核心業務,主要面向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等提供金融服務。
趙慶明則認為,在本輪經濟危機中蘇格蘭皇家銀行基本國有化,其撤離中國零售市場主要是源于戰略上的調整,并不具有代表性。
“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趨之若鶩的時代已成為歷史,隨著獨立設立的法人銀行迅猛發展,外資行對中資機構的戰略投資熱情正降溫!壁w慶明告訴記者。
外資行突圍的荊棘之路
對于外資銀行來說,對中資銀行的股權投資顯然已不再是“香餑餑”,外資行未來在中國的拓展或許更依賴于自身的業務增長。不少外資銀行紛紛加碼自身業務拓展,但就目前形勢來看,這條擴張之路卻布滿荊棘。
一位曾就職于美國花旗銀行深圳分行的員工告訴記者,前幾年外資銀行的員工待遇確實誘人,社會認可度也較高,但近兩年隨著中資行的崛起,外資行已優勢不再。有些中資商業銀行甚至高薪挖角外資行人才,導致外資行頻現人才流失現象。
“外資行表面光鮮,但某些福利跟中資銀行沒法比,比如春節我們只有100元的過節費,節后領導給我們封了一個20元的利是,我都不好意思說出口。”上述員工毫不掩飾對外資銀行福利的不滿。據他介紹,同批入職的員工大多已經跳槽至各大中資銀行,包括光大、廣發、華潤銀行等后起之秀。
另一家外資銀行中層管理人員則表示,外資行標準化的操作模式一方面體現了其專業化和風控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其在中國的本土化業務發展。他舉例稱,一些未上市的中國民企為了避稅,沒有完善的財務報表,很難通過外資銀行的業務審核,而不少中資銀行卻可以變通操作。
“在外資銀行做業務幾乎沒有變通可能性,能不能做都有標準答案,但中資銀行在操作上卻有著中間模糊地帶,這也是我們拓展業務的一大難題。”上述外資銀行中層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除了跨國公司的業務,外資銀行并未放棄對中國本土業務的開拓,目前做得比較多的仍是進出口公司的貿易融資。
外資銀行在本土化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這不僅表現在銀行自身業務的拓展,還體現在中高層員工多為香港和臺灣的外來人才。而在如何與監管層打交道這一方面,外資銀行也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擴張之路漫漫,外資銀行的業績是否會如2008年般曇花一現?
早在2008年,外資銀行在華便經歷過一輪高速增長期,據銀監會披露的銀行業年報數據,外資銀行當年實現利潤119.2億元,同比增長近1倍,而隨后的兩年卻迅速下滑至60億~70億元水平。
“2006年底,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并開始瘋狂生長,但由于2009年以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其中國業績又持續低迷了兩年。”趙慶明指出。
而普華永道的報告則指出,多數外資銀行均對內地市場前景持樂觀看法,預測至2015年其年增長率仍可維持在20%或以上水平,不少外資行更計劃增員及加薪。
“在中國,高凈值人士的數量呈指數式增長,這也導致一些外資銀行重新審視并發展自己的零售及財富管理業務。人民幣的不斷國際化以及利率改革將為中國的進出口公司創造匯率及財資管理套利機會。”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部主管合伙人容顯文表示。
恒生銀行表示,未來將繼續以中國內地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把握內地開放金融業、人民幣逐步國際化以及香港和內地經濟更緊密融合所帶來的機會。
隨著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進程的不斷加快,外資銀行深受其益,其所占的市場份額便是有力的證明。2011年,與1.93%的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外資銀行占上海銀行業的市場份額為12%。這似乎讓押注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看到了美好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