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在信息監測及時有效、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注冊汶萊公司]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
此前,央行在上述領域已有動作。此次《規劃》的出臺,將讓這些備受矚目的改革熱點議程思路日漸清晰。
更關注價格穩定
根據《規劃》,期內將逐步健全貨幣政策操作體系,推進貨幣政策從以數量型調控為主向以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增強公開市場操作引導貨幣市場利率的能力。
國研中心金融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采訪時說,兩個因素導致數量型工具的效力在下降:一個是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的不斷改革,再加上民間資本等各種金融服務的發展,這種數量型的調控越來越容易被市場所規避。
第二個因素是資本市場的不斷開放、國際化的不斷深化,與國際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數量型的調控有效性在不斷下降,因此需要依靠更加市場化的價格型工具。
此外,《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將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更加突出價格穩定目標,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在繼續關注貨幣供應量、新增貸款等傳統中間目標的同時,發揮社會融資規模在貨幣政策制定中的參考作用。”
陳道富稱,《規劃》在調控目標上包括兩方面的轉變,一個是從物價與增長并重轉為更加關注價格,這表明貨幣政策對物價調控的責任,弱化貨幣政策對增長的影響,這樣總體上貨幣政策的效果會逐步增強,并且從政策上來講就也比較超脫。
第二個轉變是把物價變成價格,反映出更廣泛的不只關注物價曲線,而且關注更廣泛的價格體系,包括CPI、[注冊安圭拉公司]PPI、價格指數等價格體系,來考慮調控目標。
基準利率撬動市場化改革
對于從今年6月已經初顯端倪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規劃》提出,將按照條件成熟程度,通過放開替代性金融產品價格等途徑,有序推進利率市場化。
《規劃》指出,要推進金融市場 基準利率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的基準作用,擴大其在市場化產品中的應用。健全中長期市場收益率曲線,為金融機構產品定價提供有效基準。
“繼續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疏通利率傳導渠道,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增強風險定價能力,依托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建立健全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確保利率市場化改革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原則穩步推進。”《規劃》稱。
陳道富說,利率市場化本身涉及兩個問題,首先是利率本身的放開、管制的放開、利率的浮動加大,這是業界普遍關注的。
“但第二個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利率體系和基準利率之間要形成一個聯動關系,提高銀行市場對其他市場的影響,增加這些市場之間的聯動和有效性,形成一個基準利率對其他市場影響的曲線。”他說。
資本項目放開路徑明確
對于備受關注的資本項目放開,《規劃》提出將依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順應市場、減少扭曲、積極探索、留有余地”的總體原則,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具體路徑為:“以直接投資便利化為出發點,實現直接投資基本可兌換;以開放國內資本市場和擴大對外證券投資為重點,進一步提高證券投資可兌換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資為重點,加快改革信貸業務外匯管理;以擴大個人用匯自主權為著力點,進一步放開個人其他資本項目跨境交易。”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注冊加拿大公司]此前政府“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使人民幣基本可兌換的目標,這次只是對這一目標的具體細化。
然而,對于對資本項目放開至關重要的匯率市場化改革,《規劃》僅提出進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幣對新興市場貨幣的雙邊直接匯率形成機制,積極推動人民幣對新興市場經濟體和周邊國家貨幣匯率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