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就瘋傳的“發改委將調整腫瘤和血液類藥品價格”一事終于成真。昨日發改委公布了包括免疫、抗腫瘤、血液系統等95個品種、200多個規格的新一輪藥品價格調整通知,平均降幅達17%,將于10月8日起正式執行。
面對近14年來的第30次藥品降價,昨日相關藥企向記者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全球最大藥企輝瑞表示,“消息在過去半年間已經消化”。[上海瑞豐注冊香港公司]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行業委員會則表示,“砍的都是外企的主力品種,砍一刀少一刀利潤。”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藥企恒瑞制藥則多處“中刀”,料損失在億元以上。
而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波降價潮即將來臨。9月17日,發改委藥品價格審評中心宣布,開始調查麻醉藥品和一類精神藥品的生產成本和購銷價格情況,預期10月中旬完成。
外資藥企最受傷但仍存價格優勢
對于新一輪降藥價,輝瑞中國企業溝通部負責人席慶昨日對記者表示:“大半年前發改委就已經在與企業做充分溝通,所以已經做好相應市場對策,估計無明顯影響。”
羅氏制藥高級公關經理王化則表示,此次降價的具體影響尚在評估當中。
不過,從近年來發改委對單獨定價品種的調價力度來看,掌握原研藥價格優勢的外企恐怕淡定不了了。自從2010年12月降低頭孢曲松等品種的價格以來,單獨定價品種每次都遭遇大幅砍價,尤其是近年來首次出現“梯度降價”后,外資們未來的日子其實并不好過。
如葛蘭素史克的拓撲替康(通用名:和美新)、賽諾菲的多西他賽等13個品種在未來將經歷兩輪降價,即本次降價后,明年的10月8日,它們還將在此輪降價的基礎上,再降20%左右。
上述藥品行業委員會媒體總監左玉增昨日更擔憂地表示,[廣州瑞豐注冊香港公司]“進入醫保的品種,企業本身議價能力較弱,而且原研藥目前的價格體系也較透明,所以未來企業運營的壓力會增大。”
不過,即便是被“砍兩刀”,單獨定價品種的利潤還是有相對優勢的。記者與仿制藥比對發現,以和美新為例,降價之前最高限價為990元,此輪降價后限價為767元,一年之后降至545元。但同規格的仿制藥,此次降價后最高限價就只有90.6元。
左玉增表示:“雖然國內有仿制藥,但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患者還是會選擇保險系數高一點的外資原研藥,而且與其他藥品不同,抗腫瘤等藥品一般是用于病重患者的,所以外資本身市場較大。此次調價又都是各家的主力品種,預計影響頗大。”
血液制品“提價”也趕不上市場行情
再看國內企業方面,擁有奧沙利鉑、多西他賽、伊立替康、亞葉酸鈣等多個品種的國內最大抗腫瘤藥企恒瑞制藥最“受傷”。
數據顯示,恒瑞制藥治療乳腺癌的藥品多西他賽在去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8億元,奧沙利鉑超過5億元,伊立替康、來曲唑等品種銷售額也達2億元。如果按平均17%的降價幅度初略計算,恒瑞制藥損失超2.5億元。
與此同時,麗珠集團、海南海藥等企業均有單獨定價品種在降價之列,實際影響也不會小。
此外,雖然從調價通知來看,部分血液制品出現了價格上調,但該類企業難言受益。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價格調整方案是在開展成本價格調查、專家評審和聽取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的。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系統類等藥品費用高,對患者影響大,降低價格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負擔。但對部分臨床供應緊張的血液制品適當提高了價格。
但由于血液制品短缺并非一日之事,各地早已提高零售指導價,此次發改委定價則顯得過低。以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靜丙)為例,發改委此次將規格為2.5g:50ml的靜丙限價“提高”到561元。但實際從2009年開始,湖南、天津、上海等地均已將該品規價格臨時調高到600元左右。
2009年新醫改啟動以來降藥價歷程2009年10月,發改委制定基本藥物(基層版)最高零售指導價,共307種,其中45%降價。
2010年11月,發改委發布通知降低頭孢曲松等部分藥品價格,涉及17大類藥品。
2011年,分兩次降低了部分抗微生物類、[深圳瑞豐注冊香港公司]循環系統類、調節內分泌類和神經系統類等藥品的最高零售價。
2012年5月,發改委再對消化類藥品等價格作出大幅調整,平均降幅達17%。2012年9月,發改委發布通知降低抗腫瘤、血液系統等藥品價格,平均降幅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