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數據也顯示,上周59家銀行共發行566款非結構性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環比少9款,繼續保持高發狀態。收益率小幅上行2個基點至4.44%,再創近半年新高。從上周收益率分布來看,收益率在4%至5%區間的產品發行量和市場占比繼續大幅提升。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分析認為,[香港注冊公司]今年市場流動性看似相對寬松,但明年的監管政策可能將嚴格起來。對銀行來講,今年年底前多攬一些資金,既可以讓各支行、分行的業績更亮眼,也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監管變局。
“您只要把100萬元放在我們銀行存幾天,一天就能返利5000元。”昨日,在外企工作的吳女士接到了一家銀行發來的短信。存1天就能獲得5000元利息,這可是不小的誘惑。可是吳女士也是心存疑惑:這事兒靠譜嗎?
臨近年底,部分銀行為了攬存,開出日息5%。左右的高價。這就是說,存100萬元一天即可返利5000元,希望能借此吸引巨額資金在銀行中停留幾日。但記者走訪多家銀行后發現,此類違規的“高息攬儲”在明面上并不容易找,銀行大多采取“地下操作”。此外,銀行還常用所謂的“高回報率理財產品”吸引存款。
每到年底,都是銀行大打攬儲戰的“傳統時間”,今年銀行面對的壓力更大。交通銀行此前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商業銀行運行景氣度顯著下降。不少銀行在第三季度均出現利潤增速下滑的情況。用超高的利息吸引短期儲蓄,則是部分銀行的慣用手法。
“如果我存進一筆100萬元以上的大額存款,你們有什么特別優惠嗎?”記者昨天以客戶身份詢問了兩家國有大行、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兩家城商行,結果沒有一位客戶經理作出肯定回答。他們都稱,存款只有普通利息,沒有任何返現和禮物。
“央行和銀監會三令五申禁止‘高息攬儲’[注冊美國公司],敢于頂風作案的還是少數。如果你直接問銀行,銀行肯定是不會承認自己有高息攬儲的做法。”一家商業銀行的員工透露,目前商業銀行如果想要“高息攬儲”,通常都是通過“帶熟人”的方式,只面向關系過硬同時具備大額儲蓄能力的特定客戶。“我最近就聯系了幾位朋友,希望他們能夠存幾筆大額存款。”
實際上,到了年底銀行的“高息攬儲”并不鮮見。以前銀行特別重視對月末、季末、年末的時點考核,所以一到年底,大家拼命拉存款,就想趕在12月31日那天有個好成績。
但是,今年7月,銀監會下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績效考評監管指引》,明確禁設時點性規模指標,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在設置考評指標、確定考評標準和分解考評指標時,應當符合審慎經營和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原則。”業內人士表示,正是這一規定,讓銀行現在并不敢明目張膽地“高息攬儲”。
與對“高息攬儲”諱莫如深不同,銀行對于推銷理財產品的熱情只增不減。
“您還是做理財產品收益能多些,而且我們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能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美國公司注冊]一家商業銀行人員一再推薦一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這款產品期限只有47天,5萬元以上資金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30萬元是4.8%,100萬元高達4.95%,比三個月定存利息高出將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