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方面的自證“安全”,市場卻并不買單。自從影子銀行風險在市場上成為熱議,部分投資者已經轉變了方向,某私募投資者告訴記者,[新西蘭注冊公司]過去兩年股市不好的時候,自己的資金絕大多數配置到理財產品上了,去年12月股市好轉之后大多數資金配置到股市中去,“你要看資金流向,到錢多的地方去賺錢。”由于國內投資渠道少,普通投資者大多只能在兩者之間選擇——要么投資股市,要么投資銀行理財產品。
劉煜輝早在去年末就判斷,始自去年12月初的A股反彈,真實因素并非經濟企穩,而是來自監管層對“影子銀行”的摸底和清理,理由是許多理財產品回報率本質上包含風險溢價,卻被作為無風險產品出售,這就抬高了經濟的整體無風險利率,提升了其他投資品種的貼現率,“當這一情況發生逆轉時,股票市場的估值就會提升。”去年12月至今年2月中旬,A股大漲了近500點,不到三個月漲幅高達25%,A股的這波反彈正是市場熱議影子銀行之際。
如今,影子銀行當中的理財產品進入整頓規范期,股市也從2444點的年內高點跌落,25%的漲幅迅速跌去了近半。
除了股市大漲、券商傭金收入大增之外,券商的資金業務也在大躍進,最新數據顯示,券商資管規模已超兩萬億,就在市場將矛頭對準影子銀行“攻擊”的最近兩個季度,券商資管規模暴漲1萬億!
[注冊塞舌爾公司]金融產品的創新以及資金渠道的開放,掀起了銀行、券商、基金三大金融分業對于資金的搶奪戰,銀行強大的資金規模和渠道正遭遇正面襲擊,上述銀行人士認為銀行反倒受到了約束,“券商、基金遠比銀行厲害,除了不可以搞存款,其他啥都能搞。而券商能搞的東西銀行還有好多都不能搞,現在所謂的理財業務,其實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可以做,大家是互相競爭客戶的。”
顯然,隨著金融創新的加劇和市場利率化,未來銀行將會承受越來越多的夾擊,銀行獨大的金融格局有望撼動。
銀監會8號文掀起的銀行理財監管風暴背后,是各路力量對資金的爭奪。
“要么買理財產品,要么買股票!”4月9日,某上市銀行資金部管理人士對記者表示,市場之所以“倒逼”銀行整頓,在于將海量資金從銀行趕進股市。本報記者注意到,在熱議影子銀行的最近兩個季度中,A股大漲25%,券商資管規模翻番跨入2萬億。
銀行很無奈
市場最為擔心的是,銀行理財產品采用“資金池”的模式,借新還舊,甚至有可能是“龐氏騙局”,最終將暴發大風險。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曉蕾就為這樣的“資金池”模式擔憂,“有的產品都不知道投到哪里,而是先發了再說,等到有機會再去投。”
但一銀行從業人士卻認為這種擔憂大可不必,但他并不否認個別高收益產品存在風險。他告訴記者,8號文發布后,現在處于讓銀行自查階段。之前數只理財產品對應一堆的項目,具體哪只理財產品對應哪個項目搞不清楚,自查就是要把沒有搞清的去搞清楚,把它一一對應好就完了,“也就是為各只理財產品單獨建賬,單獨核算。”其還透露,下一步監管層將對此進行抽查,如果沒有規范將會受罰。
新任證監會主席肖鋼去年以中行行長的身份撰文稱影子銀行是“龐氏騙局”,加劇了市場對影子銀行的恐慌,銀行則“欲哭無淚”。
“哎,我們是想澄清都澄不清了,其實銀行是比較冤枉的。”上述銀行業人士很無奈。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兩會上曾說,目前影子銀行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但風險基本可控。
銀行和券商的監管最高層對于影子銀行的看法,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有意思的是,雙方都曾在對方的位置或者領域工作,對對方業務領域的競爭可謂知根知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券商不但擔心銀行資金池“發新還舊”,還認為這些產品流入了房地產或者地方平臺貸,“哪個行業有這么大的容量,有這么大的回報?”左曉蕾認為多數是進了房地產,因為沒有哪個行業能夠吸納如此海量資金和承受如此高的利率,“我們擔心產業空心化,很多錢都沒有到實體里面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微博則認為,影子銀行的主要風險在于地方平臺貸風險。地方平臺貸早在2011年開始整頓,銀行表內對此限制貸款占比只能下降不能增加。不過,地方政府通過項目公司的模式走表外理財產品的通道,依然能夠融到資金大搞建設。
上述銀行業人士認為,銀行理財產品一些收益高的產品雖然存在個別風險,但在可控范圍之內,市場之所以夸大風險,在于券商爭利,“ 過去的一年里,券商的人怎么說?他們說股市不漲,你們銀行搞理財收益卻不錯。投資者都搞理財產品去了,所以券商丟失了很多客戶。”
萬億資金的爭奪
與這兩年股市熊冠全球相比,銀行的理財產品卻風生水起,規模迅速做大,其勢頭可謂高歌猛進式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3.93萬款,累計發行規模達24.7萬億元,同比上年增近0.5倍;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為16.99萬億元,同比上年更是高增1.4倍。其中“資金池”模式的理財產品增勢更大,由2007年底的5000多億元增至目前的7.1萬億元,5年間增長了逾13倍!
對于如此快增的銀行表外理財業務,銀行是如何進行管理的,[注冊薩摩亞公司]是否存在巨大的風險隱患呢?上述銀行資金部管理人士對記者詳解道,一是保本型的,保本就視同銀行表內管理,把募來的錢當做存款,這個絕對不能虧本,而且還要保證一定的收益。二是不保本、在大眾柜臺也能隨便買到的,比如收益率3%、4%的,銀行根本沒有必要將資金投到高風險項目里去,因為一旦出事受眾面很廣,穩定壓倒一切,一旦出事監管層會直接停掉其業務資格,前兩種銀行犯的著冒這個險嗎?三是收益率6%以上甚至超過10%的,大家都知道風險相對前兩種大得多,風險與收益對等,知道風險還買就證明做好了承擔風險的準備。
“如果做到了資金池中的資金與產品一一對應,做到了風險的清晰揭示,這個東西有什么不能發展的呢?股票市場也有風險,每個人買股票和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抄寫了風險提示,投資者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