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審計署公布的審計結果,將中國銀行體系長期存在的頑疾,徹底揭開。
近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建設銀行、農業銀行、[新加坡注冊公司]進出口銀行等三家銀行2011年度資產負債損益情況的審計結果。根據審計,三家銀行共違規發放法人貸款245.73億元。其中,建行違規發放法人貸款共68.16億元;農行違規發放法人貸款98.13億元;進出口銀行違規發放貸款79.44億元。
總的來看,審計查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違規放貸、高息攬存和資產質量分類不準確。
違規放貸
談到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時,審計署將違規發放法人貸款列為諸多問題的第一項。
“一筆貸款從受理,到發放,再到回收,大致可以分為貸前、貸中、貸后三個重要環節。”一位東部地區銀行業人士稱,一般貸款出問題,主要出在貸前和貸后階段,銀行信貸審批體制幾經改革,情況已經大幅改善,貸款評審環節出問題的不太多。”
其實總結上述三家銀行違規放貸的情況,問題亦大多出在貸前、貸后兩個環節。貸前以貸款資質審查不嚴等原因為主;貸后的問題則出在貸款資金挪用上。
上述東部地區銀行業人士稱,客戶經理主要任務是拿單子,風控主要責任在后臺。為了上業務量,客戶經理有可能會有意或者無意,放寬對貸款人資格的限制。
中行戰略發展部副總經理宗良表示,貸款挪用說明貸后管理偏弱。至于被挪用的貸款流向,難以一概而論,需要具體企業具體分析。
事實上,出于考核壓力,銀行放寬審貸標準,[注冊新西蘭公司]在銀行承兌匯票方面最為典型且常見。
山東一位國有銀行人士稱,業績考核壓力下,銀行在辦理票據業務時,有可能會對真實的貿易背景放松檢查。對銀行來說,簽發銀行承兌匯票,能增加更多的派生存款、派生貸款,并且能獲得中間業務收入,可謂一舉三得。
違規攬儲
貸款業務出問題的同時,競爭更為激烈的存款業務,同樣“中槍”。
農行方面,審計結果稱,浙江省分行、山東省分行違規辦理存款業務共5.83億元,其中2011年發生3.2億元,主要是變相提高存款利率問題。
建行方面,審計結果顯示,遼寧、浙江、湖北、湖南等4家分行違規辦理存款業務共11.63億元,其中2011年發生10.89億元,主要是為完成存款考核指標而違規虛增存款。
“高息攬儲,是利率非市場化下的產物。”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理論上講,這不是中曝特有的現象,任何利率沒有實現市場化的國家,都可能存在高息攬儲的現象。
最近幾年,銀行負債壓力大增,每家銀行都在大談“存款立行”,下面基層行完成存款任務的壓力很大。為了完成指標,有些銀行網點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變相高息攬存。
“每到月末、季末,銀行客戶經理就很抓狂,到處要存款。”一位內蒙古金融業人士稱,在月末、季末,資金價格最貴,這種存款都是在銀行體系“一日游”,29日入賬,下月1日就轉出去,但就是這一兩天,幫助客戶經理完成了任務,客戶經理也可以給存款人高額返點。
“以后一旦利率市場化了,非法攬儲的現象也將隨之消失。那時候大家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客戶。”郭田勇表示,高息攬儲屢禁不絕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感。
隱匿壞賬
繼違規放貸、違規攬儲之外,隱匿不良資產成為三家銀行被審計出的第三大問題。
談到建行時,審計結果稱,“貸款五級分類不夠準確”;談到農行時,審計結果也顯示,“資產質量認定不夠準確。”
此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獨家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5243億元,同比增長20.7%,比年初增加339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9%,比年初上升0.02個百分點。這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不良貸款余額連續六個季度反彈。
相比于風險已暴露的不良貸款,更讓監管機構不安的是被銀行匿藏了的不良貸款。
根據監管層制定的《貸款風險分類指引》,銀行應至少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后三類合稱不良貸款。而在貸款五級分類過程中,商業銀行為確保監管達標,往往會通過借新還舊、以貸還貸、重組等操作,延遲風險暴露,隱匿不良貸款。
“為應對內部績效考核和外部監管考評,部分銀行隱瞞不良的現象比較突出。”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也在內部會議上稱,對當前的不良貸款形勢和問題,銀行必須清醒認識。“首要任務是提高貸款五級分類準確性和資產質量真實性。”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稱,2012年二季度以來,商業銀行逾期貸款規模持續大于不良貸款,逾期90天以上貸款與不良貸款之比較歷史平均水平明顯上升,這反映貸款五級分類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實。
對于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評級的不真實,尚福林已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對貸款五級分類真實性進行全面自查,有針對性地改進績效考核機制[新西蘭公司注冊],鼓勵和引導分支機構對風險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
銀行內控拷問
違規放貸、高息攬儲以及資產質量分類不準確,對于銀行來說,其實都是老問題,并且這些問題也不只限于此次曝光的建行、農行、進出口銀行三家。
2012年審計署公布的工行審計結果顯示,工行所屬9家分支機構違規發放法人貸款94.99億元,其中2010年發生52.87億元。而更早的案例是,2008年審計署公布的光大銀行審計結果顯示,該行違規發放貸款108.68億元。
“利益使然,難以杜絕。”郭田勇還認為,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進一步完善制度,改進公司治理的水平。
在宗良看來,銀行審計出來的問題年年相似,說明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事實上,無論是高息攬存、資產質量分類不準,還是違規放貸,銀行過于嚴格的考核機制,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績效考評不夠科學,經營導向存在偏差。”一位銀行業人士稱,銀行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行業,分支行普遍存在業務發展年年加速、績效指標層層加碼、各級員工人人加壓的現象。
“銀行對于自己的市場地位十分看重。或明或暗,上級行都會對下級行的市場份額、市場排名有要求。”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稱,銀行在評估自身地位時也喜歡以市場份額來說話。
在一些地方分行,以份額論英雄的情況十分普遍。四大行序列中,工農中建互相排名競爭;全國性股份行圈子里,以規模、利潤排名的風氣亦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