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東方鐵塔、新亞制程、云意電器等三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用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已經有243份這樣的公告,接近2012年全年300份公告的數量;涉及的上市公司143家,超過2012年全年100家的數字;[新西蘭公司注冊]滾動投入最大資金量估算在800億元左右,超過2012年600億元左右的水平。
而2010年至2011年,上市公司發布這類公告的數量分別僅有18條和115條,涉及上市公司數量18家、85家。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盛宴中,銀行是最大的贏家。平安銀行測算,如果上市公司2013年購買理財產品的實際發生額1000億元,預計2013年銀行業將增加至少10億元的手續費收入。
贏面還不止于此。觀察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情況,多數低于普通投資者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這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實屬另類。“銀行會根據客戶資金量開發不同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資金量越大,收益率越高。”深圳工商銀行某支行理財經理表示。
上市公司購買低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意味著,銀行可以賺取更多的利潤。問題是上市公司為何心甘情愿接受低利率的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井噴
2012年12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下稱指引2號),開啟了上市公司大規模購買理財產品的序幕。
在該文件未發布之前,不少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構成違規事件。比如2010年深圳惠程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4.52億,其中3.31億存儲在中行吉林市分行的專項賬戶中。2011年3月至6月,該公司工作人員在中行吉林市分行工作人員推薦下,用專項賬戶的募集資金先后5次購買中行理財產品。此事情違反了當時《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規定》,該文件規定,募集資金專款專用,如要變更用途需股東大會通過。
2011年4月,圣萊達在中行寧波分行江北支行開設的募集資金專項賬戶也發生上述違規操作,后由寧波證監局例行檢查發現并整改。
2011年上半年,富安娜在沒有經過任何報備的情況下,多次運用5.93億閑散資金購買工行理財產品,獲益共計314.3萬,后由深圳證監局現場檢查發現并整改。
指引2號為上市公司動用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打開了大門。該文件第七條稱,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其投資的產品須符合以下條件:1.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2.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
4月份,上交所也關于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配合指引2號。上市公司利用募集資金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障礙掃清。
2013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大爆發。
根據記者統計,今年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143家公司中,數量最大的是中小板公司,達到86家,占比60%。其次是滬市主板上市公司38家,占比26.57%。
從這些公司的上市時間來看,201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數量達到了99家,占比70%。
根據上市公司上市的板塊和時間的集中度,[新西蘭注冊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大都處在有超募紅利的板塊和時間交集部分。143家公司首發超募合計524.54億元。
分行業觀察,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行業集中度較高的分別是:機械設備、服裝紡織、化工、輕工貿易、信息設備等。而這些行業都是產能過剩行業。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跟所處的行業具有強相關,所處行業產能過剩,冗余資金無處可投,其超募資金如果投資主營業務將加劇產能過剩。
包含文化傳媒在內的信息服務、資本密集的金融服務行業均沒有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低收益率之謎
根據東方鐵塔5月30日的公告,該公司利用閑置募集資金1.5億元購買中國銀行兩款理財產品,5000萬元投資的中國銀行人民幣“按期開放”期限189天,收益率3.5%;1億元投資的期限364天,收益率3.75%。
而5月份,中國銀行面向散戶銷售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17%,全行5月份銷售的160只產品中,僅僅只有5款產品的收益率等于小于3.5%,占比3%,而這些產品都是期限只有35天的產品。該行5月份收益率最高的產品為5%,期限跟東方鐵塔1億元購置的產品相當。
東方鐵塔證券事務部人士介紹,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跟普通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不一樣。因為證監會的指引2號文要求,要注重安全性和流動性,因此收益率不高。
某國有商業銀行深圳支行機構部負責人也認為,因為上市公司需要更高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因此收益率低于市場普通銀行理財產品。
對于流動性的解釋非常牽強,因為東方鐵塔購買的產品期限在半年以上。并且其產品條文中明示:“本理財產品公司無產品提前贖回權,本理財產品不對投資者提供提前終止權,中國銀行有權在提前終止日行使提前終止權,終止此產品。”——這和普通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條約一致。
至于安全性,目前對于銀行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普遍實行剛性兌付,并且從普益財富統計結果來看,有很多產品實際收益率超過了預期收益率。
不只是東方鐵塔,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普遍收益率較低。[注冊塞舌爾公司]浩寧達5月29日公告購買的招行銀行一款90天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只有3.3%。
根據記者統計,今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集中區間在4%附近,低于銀行面向普通投資者發行的理財產品。根據WIND的數據,5月份已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公布的收益率上限平均值為4.207%,1-4月份這一數值分別是4.29%、4.253%、4.25%、4.249%。
而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都低于普通投資者,事實上,有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足以讓散戶羨慕。比如海螺水泥2011年6月14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用40億資金認購三款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85%、8.5%、4.8%;2012年,兆馳股份購買的杭州銀行深圳寶安支行“幸福99”幸福理財機構封閉式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固定收益率高達8%,認購金額高達2.6億元。
“低于市場平均水平或是和銀行協商好的結果,上市公司和銀行有著各種各樣的業務往來,為了爭取銀行的某些幫助,可能會接受較低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有銀行界人士判斷。比如東方鐵塔募集資金專用賬戶就在中國銀行。
據介紹,上市公司需要通過銀行融資,銀行則需要公司的存款,企業年金、代發工資等中間業務以及其他衍生業務。
對于銀行而言,爭取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絕佳的買賣,可以一筆就獲得數千萬元乃至數億元的資金。根據平安銀行的統計,2012年之前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共涉及23家發行銀行,無論國有商行、全國性股份制商行,還是外資商行、城商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都積極參與到這筆龐大對公存款資源的爭奪戰中。
無論從理財產品被購買的次數,還是售賣產品的總金額來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目前在這場爭奪戰中都處于領先地位,金額占比和次數占比都超過了40%。五大國有銀行和城商行以及農商行不相上下,外資商行的產品雖然被購買的次數最少,但單個產品涉及的投資金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