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擬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全面推進券款對付(DVP)結算方式,旨在“亡羊補牢”,杜絕“空手套白狼”,進一步斬斷利益輸送鏈條。[香港注冊公司]
下一步,監管部門將組織改進交易信息披露機制,提高交易機制公開性、競爭性;鼓勵市場參與者通過做市商交易,擴大做市內涵;同時將強化市場參與者交易結算行為規范,研究建立全市場網上交易制度。
統一DVP
昨日市場有消息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下稱“中債登”)將要求全部結算成員采用DVP結算方式,廢除見券付款、見款付券等交易結算方式。
消息人士并稱,中債登下達了口頭通知,本月17日前,不能提交債券結算資金專戶開戶材料的結算成員將禁止交易;9月底前,必須完成所有資金專戶開通;預計從10月起,銀行間債券市場將全面普及DVP結算。
對此,接近監管部門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證實:“為了在交易環節遏制利益輸送,除加大信息披露和完善做市商制度外,[注冊美國公司]監管層還計劃在銀行間債市統一實現券款對付結算方式,切實防范‘空手套白狼’。”
目前中債登提供四種結算方式:券款對付指的是一手交錢,一手交券;見券付款指的是先拿券再交錢;見款付券指的是先收錢再給券;純券過戶指的是中債登不介入交易雙方資金清算,直接為其辦理債券交割。
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無論見券付款還是見款付券,都很容易導致對交易一方不利的情況出現。至于純券過戶,這一結算方式對結算雙方都存在風險,即對手方可能不如期交券或付款的風險,僅限于在交易雙方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
今年5月13日,中債登副總經理王平在其公開發表的《銀行間債券市場運行機制解析》一文中指出,貨銀不能同步交割帶來結算的不確定性,會造成規模有差異的機構之間不敢發生交易,對市場效率影響很大。
“實行DVP結算之后,債券和資金能夠實時同步對付,避免了一方先付款之后不能收到對方債券或一方先付券之后不能收到對方款項的現象,可以大大降低交易風險。”一位公募基金交易員向記者稱。
實際上,DVP的重要意義還在于,它促進了債券市場環境的公平。在市場上,各機構的規模和實力相差較大,意味著它們的話語權存在差距;如果沒有DVP,往往會出現弱勢一方被動接受對其不利的結算方式。
遏制“空手套白狼”
從2008年開始,央行全面放開DVP結算,使之從銀行機構向非銀機構全面推廣開來,并逐漸成為銀行間債市主流結算方式。不過,DVP對丙類戶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鮮有丙類戶主動加入DVP結算行列。
原因在于,魚龍混雜的丙類戶往往缺少資金,要想獲得可觀的收益,就不得不借助于見券付款與見款付券兩種結算方式,從而實現“空手套白狼”,因此采用DVP無異于扼殺其盈利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在業已曝光的利益輸送案例中,一些丙類戶由金融機構資深人士或其他背景特殊的人士所控制,即便面對大機構,它們依然可以變成強勢一方,在買入時要求見券付款,在賣出時要求見款付券,從而瘋狂套利。
正如王平所言:“如果雙方選擇的結算方式有利于規模相對小的機構,那是很不正常的現象,就需要給予關注了。”
一個廣為人知的案例是,2011年年中,云南富滇銀行爆出倒券風波,該行金融市場部原總經理李坤、原副總經理付淦等,通過朋友的公司申請非金融機構法人的丙類戶,由富滇銀行為其代理債券結算業務,實施利益輸送。
在上述案件爆發后,2011年10月,中債登發布《關于向丙類成員推廣DVP業務的通知》,提出統一甲、乙、丙類成員結算方式,正式向丙類成員推廣DVP, 以降低交易結算風險。
然而,這份通知并沒有強制執行力,因而除了銀行理財產品比較“配合”,絕大多數非金融機構丙類戶依然如故。據中債登最新統計,截至2013年4月30日,共有3459家銀行間結算成員可以進行DVP結算;同期銀行間債市共有12835家機構投資者,其中非金融機構共有6374家。
在多位市場人士看來,此次債市“打黑”凸顯了全面推進DVP、打擊利益輸送的迫切性,使得這項改革提速。
“在DVP結算能夠覆蓋所有市場參與者時[美國公司注冊],其他結算方式可以考慮取消。”王平在上述文章中亦呼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