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的熱度正隨著炎炎夏日而升高。隨著今年上半年各銀行在營銷力度、產品出新方面的力度不斷加碼,手機銀行客戶資源爭奪進入白熱戰。[注冊新加坡公司]
據易觀智庫產業數據庫數據顯示,2013年第2季度,手機銀行交易金額達到22155.6億元,環比增長達56.2%。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手機銀行發展很快,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
核心競爭力不明顯
易觀研究顯示,中國手機銀行市場在2013年第2季度保持增長,環比和同比都較上季度有較大增長。另外,二季度是傳統的年中考評期,銀行正面臨業績考核,6月各分行的促銷戰進入沖刺環節。
“在金融領域中,任何技術都不再是難題,基于手機銀行的金融產品、服務和為財富客戶服務的私人銀行,將成為零售銀行下一個藍海。”J.D.POWER全球金融服務副總裁RockwellClancy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說道。
不過,雖然國內的一些移動支付,[新加坡公司注冊]已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仍未構建出明顯的核心競爭力。
“在手機環境下,支付方式的改變會更加可怕。”快錢首席執行官關國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移動支付將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可能到了最后,門口的pos機都會被干掉,原先建的構架都廢掉了,這是非常根本性的變化。”
對于國內移動支付雖誕生已久,為何遲遲不能普及?關國光認為,手機雖然改變了支付行為,但業內人士仍拿老的思路來對待。
關國光所謂的新眼光或許正是互聯網的模式。
中信銀行副行長曹彤在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今天金融機構如果不重視互聯網,不重視互聯網金融上新的現象和模式的出現,完全有可能被新的時代所淘汰,銀行應該滿足時下消費者對于網絡金融服務多渠道、多元化的立體需求”。
可以想象,未來商業銀行將依托手機、互聯網等設備向客戶推送更多金融服務和產品,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多附加值。
長江證券通信行業分析陳志堅,在分析當前移動支付發展最成功的日本時,總結了其原因:3G網絡的普及,統一的移動支付標準的建立和以運營商為主導的商業環境的培養。
快速增長期才開始
目前,移動支付正處于基礎普及階段,[新加坡注冊公司]商業銀行營銷大都集中在增加新用戶注冊和用戶使用頻率上,銀聯及各大商業銀行都在加速推廣手機銀行,對此,RockwellClancy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現在手機銀行發展很快,但其更快速的發展期還遠沒有開始”。
移動互聯技術雖然可以將所有的金融應用和金融服務貼近最終用戶,但目前我國的移動支付產業鏈較長,主要由移動運營商、商業銀行、銀聯等金融機構、第三方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 (或移動支付平臺運營商)、設備終端提供商、最終用戶構成。
關國光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個鏈條從整體來講是比較長,也存在認證、丟失、風險等問題,其實在手機上現在還有很多的難點沒有解決。此外,另一個問題,如果每家銀行都去做移動支付,你不可能把每家的客戶端都裝手機里吧?在這種情況下,要達成共識太難了,我覺得鏈條最短的應用可能會跑的最快。”
其實,移動支付在我國已發展良久,由于應用前景不明朗等原因,早期一直不溫不火。據工商銀行牡丹卡中心的副總裁陳明透露,早在2010年,工行已經和運營商合作推出了手機信用卡,但市場反應一般。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進入2013年,國內移動支付發展迅速,繼中國銀聯與中國移動聯合推出手機支付平臺之后,多家商業銀行都推出各自的手機支付應用工具。
據J.D.POWER于今年4、5月份做的調查顯示,中國用戶的手機銀行使用率正在快速攀升,近三年增長率分別為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