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擬成立民營銀行的名稱陸續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名稱預核準。自國務院、央行、銀監會表態鼓勵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后,民營企業對申請成立民營銀行的反應非常熱烈,民營銀行甚至被認為是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希望所在。但是,一直受忽視的中小微企業能否真正受益,目前還是個未知數。[新加坡公司注冊]
據了解,成立民營銀行不只是中國的金融論題,中國的近鄰東南亞就曾進行過大規模的嘗試。
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亞國營銀行貸款有1/5收不到利息和本金,到了90年代,情況進一步惡化。印尼政府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放開對資本的限制,引入更多以贏利為目的的民營銀行。據統計,從1988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約有120家新銀行開業,亞洲金融危機前,印尼被允許營業的銀行有240多家。然而,與印尼政府的期望相反,這些銀行最終卻成為銀行關聯企業廉價的資金來源。雖然根據印尼的相關法律法規,關聯貸款的法定最高限額為20%,但是印尼中央銀行根本限制不了關聯貸款。
所謂商業銀行關聯貸款是商業銀行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或義務的事項,包括授信、資產轉移、提供服務等。
亞洲金融危機后,經調查披露,[新加坡注冊公司]發現民營銀行中的中亞銀行給附屬公司貸款占比約60%,遠超20%的法定最高限額。另一家最大的民營銀行印度尼西亞國家商業銀行,附屬公司貸款則超過了90%。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印尼每一個大企業以及許多小一點兒的企業都有一個專業銀行,無節制的關聯貸款,最終引發了1997-1998年的金融體系大崩潰。
同期,新加坡邱德拔在吉隆坡也創辦了馬來亞銀行,據了解,該銀行的大部分資金最后卻被邱德拔用于其個人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
對此,曾任菲律賓中央銀行總裁的格雷戈里奧·利卡羅斯對菲律賓發生的類似事件表示:“一般的菲律賓銀行家從事銀行業不為銀行本身的利益,他們利用銀行從事相關聯的生意!睎|南亞的商業大佬可以從自己控制的銀行里獲得所需的資本,同時實際利率幾乎為零。
類似的事情并非只發生在東南亞,中國2004年4月爆發的“德隆事件”就是關聯交易風險暴露的典型案例。根據監管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德隆通過關聯公司互保、股票抵押等方式,在整個銀行體系的貸款額高達200億元至300億元。
“德隆事件”爆發后,中國銀監會針對日益突出的關聯貸款問題,出臺了《商業銀行與內部人和股東關聯交易管理辦法》。其就關聯交易的認定、審核以及禁止關聯交易類型等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仍然有業內人士認為,較之國有銀行,民營銀行可能更容易引發關聯交易。另外,民營股東關聯交易運作手法之隱蔽往往會超出監管層可以監控的范圍。
銀行是公眾性資源配置機構,但是指望民營企業成立民營銀行純粹為公眾和其他民企服務是不現實的,如何做好對關聯貸款的監管,讓民營銀行的運營不脫軌,顯得特別重要。
據了解,目前不少由民營資本控股的城商行股權比例就是極為分散的,有些城商行的最大股東持股比例僅為5%左右,有些甚至更低[注冊新西蘭公司]。有專家認為,股權分散的好處在于銀行可以通過股份化的形式從多個股東手中籌集資本金來擴張規模。此外,股權分散也可以使得大股東無法將銀行作為自己的提款機。股權分散將有可能是有效制約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
另外,如果開放成立民營銀行,允許民營銀行吸收存款,便需要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第三方信用評級和審慎性監管。民營銀行出現兌付風險后,不應該由政府財政來托底,同時還需建立退出機制,以保證整個銀行業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