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銀行攬儲大戰硝煙再起。不過今年有所不同的是,銀行存款“外流”明顯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比如阿里巴巴、百度等涉足金融領域后,紛紛借網絡渠道推出貨幣基金理財產品,吸引了大量客戶的閑散資金進入。
在此情況下,銀行不得不出手應對以保“地盤”,[注冊薩摩亞公司]沖“時點考核”,攬儲手段除了將存款利率“一浮到頂”外,存款送禮的現象也開始抬頭,且不少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率一度高達6%以上。
互聯網金融沖擊銀行存款壓力陡增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僅5061億元,創下今年以來新低,與此同時,10月份人民幣存款負增長4027億元。分析人士指出,貸款投放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派生存款的變動,銀行存款壓力可見一斑。
實際上,2012年下半年先后推出貨幣基金T+0模式、交易型貨幣基金等創新產品,貨幣基金的流動性和投資便利性逐步提升;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崛起,以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聯合推出的余額寶為代表,互聯網渠道為貨幣基金提供了大量客戶,這部分客戶的資金迅速脫離傳統的銀行存款渠道轉向電商等互聯網理財渠道。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坦言,“現在很多客戶都不把銀行存款作為儲蓄資金的渠道,包括企業都把資金投入到理財產品中,保險公司、基金公司也分流了銀行的傳統存款。”
瑞銀證券銀行業分析師認為,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對于銀行存款資金造成了直接的壓力,因為在貨幣基金模式下商業銀行原有存款客戶直接變成了資產管理機構貨幣基金客戶,該部分存款資金來源、流向等完全脫離銀行存款的操作過程。
從銀行資金面情況來看,基于年末特殊的時間節點,目前資金市場保持“緊平衡”的態勢不會改變,年底資金面仍可能再度緊張,資金利率也將高企。“短期內的同業業務監管預期增強,這可能進一步加劇流動性需求,只要央行的政策基調不變,資金面預計將不會有根本性緩解。年末,銀行更傾向于囤積資金,市場融資難的情況將有增無減,因此,提高存款利率和依靠高息發行理財產品吸金都將是銀行必備的手段。”申銀萬國一位銀行業分析師對《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分析稱。
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升至6%
面對貨幣基金的沖擊,各家銀行的普遍做法是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的產品也不難尋。實際上,“往年股份制和城商行的存款壓力較大,[薩摩亞公司注冊]因此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偏高,但今年年末,整體流動性偏緊的情況下,國有大行也紛紛提高了新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招行一位理財分析師表示。
建行的一位理財經理透露,“一般情況下,保本型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之前只有4.2%—4.3%,由于現在攬儲不容易,為完成月末和年末考核任務,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會高很多。”其中,明顯的跨年發行沖時點的理財產品也不在少數“理財產品的資金并不計入到存款項中,但如果近期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可以在12月31日到期,那么到期的資金會自動轉入銀行存款,計入存款項,存款增加。”上述招行的理財分析師進一步分析稱。
據銀率網數據統計,上周(11月18-22日)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繼續抬升,平均預期收益率超過了5%。其中,商業銀行發售的預期收益率超5%的理財產品達到353款,預期收益率高于6%的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為17款。
與此同時,也有銀行在籌謀與余額寶過招。近日,有消息稱,民生銀行將推出一款新型電子銀行卡,該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為5%左右,其原理或與余額寶類似。
利率一浮到頂違規“送禮”打監管“擦邊球”
在儲蓄存款方面,有機構統計表明,目前有超過100家的銀行儲蓄存款利率已經“一浮到頂”,即存款利率為基準利率的1.1倍。不過,也有銀行對存款上浮的客戶是有要求的。比如,廣發銀行廣東地區某支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以后,兩年期和三年期存款利率近期也均上浮10%。不過,該優惠活動只針對新存款,如果有兩張廣發卡,把其中一張卡里的錢取出來存進另一張卡,這種情況是不算的,必須是把其他行的錢轉過來,或者現金存款,才可享受。
有銀行業內人士透露,“每年年末都不可避免的有些資金大戶在這個時點,在銀行之間尋租,造成銀行存款利率你高我也高的現象。假設有一家銀行存款利率是6%,有一家銀行是5.8%,5.8%的銀行要么明著把利率提上去,要么就暗著通過其他方法把差值補齊。”
此外,部分銀行開始通過向客戶贈送禮品攬儲。[薩摩亞注冊公司]目前,有銀行在網點公示信息表示,新增定存有好禮相送,升級優質客戶或者白金客戶,即可獲贈價值從50元到千元不等的禮品,送米、送油更為常見。
早在2010年9月,銀監會就曾點名批評了6家違規攬儲的商業銀行,并指出,“違規攬儲行為包括一是擅自提高利率;二是采取暗記高息、上套利率檔次、有獎儲蓄、減免或報銷其他業務手續費、贈送實物或現金(包括提貨卡、有價證券等)、提供境內旅游、支付客戶子女入學費、安排親屬就業等方式變相提高利率;三是向存款中介支付吸儲費、協儲費、手續費等不當費用;四是借辦信用卡、購買理財產品、第三方存管等業務名義向客戶返現金、送禮品或購物卡等。”
“銀行攬儲送禮的現象不可避免,銀行一線員工普遍存在考核壓力,這種打擦邊球的行為并沒有嚴格的禁令。不過,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今年銀行攬儲壓力更大。投資者在選擇時可綜合衡量各家銀行的產品和收益率是否適合自身需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中心一位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