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昨天公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首次確定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2020年發展目標,包括:資源枯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要基本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轉型任務基本完成。[盧森堡注冊公司]規劃中的目標能否實現?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民生、環境等歷史遺留問題該如何解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馬慶斌對此作出解讀。
根據規劃到2020年有關城市的資源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資源產出率提高25個百分點,此外,規劃還就資源保障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具體目標,您認為規劃的目標能否實現?
馬慶斌:從目前公布的規劃來看,它有17個具體的指標,至于能不能達到,這個問題還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我更擔心的實際上是環境保護的指標和生態恢復的指標。另外一個就是GDP的指標,增速達到8%的一個硬指標,值還是偏高,而且是指標放在第一位。我想這個情況下很容易讓地方在執行規劃過程有跑偏的可能。所以我倒是認為我們應該探討這些指標哪些應該弱化,哪些應該作為硬指標。我認為這些地區,尤其是一些特殊類型的資源型城市應該大大弱化GDP增速的指標,但是對于每一個城市,環境治理、棚戶區改造這些關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領域,應該強化集約性。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民生環境等歷史遺留問題非常嚴重,[注冊伯利茲公司]目前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人口只占全國的4%,但是棚戶區占到了全國的四分之一,低保人口占全國的十分之一,需要治理的城縣區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馬慶斌:這些問題的核心還是發展問題,還是要抓好三個方面。一個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比如說棚戶區建設、環境治理、資源保護規則的制定,以及大的一些機構設施建設,這應該是政府的,但是對于產業的發展問題,應該更多的依靠激活市場的力量;第二,善于呵護當地民營的力量;第三,要善于打通和周邊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通道,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先進的思維技術和資金帶進去,去激活現在沉墊多年的財富。
目前資源還沒有枯竭的城市,存在資源開發執行不規范,開發強度過大,還有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資源產業一業獨大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利用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有什么方法能夠幫助這些資源型城市擺脫因礦而生,因資源枯竭而衰的魔咒?
馬慶斌:這個就在于能不能真正的做到未雨綢繆。[伯利茲公司注冊]政府要提前做好規劃,這個規劃不僅要科學,而且要執行下去,同時要敢于或者是要善于利用市場的力量,一定要理清政府規劃和發揮市場力量之間的一個更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