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支付市場可能是全球最浮躁、最喧鬧的場所。大家通過各種方式試探監管者的定力與智慧,試探‘跨界經營’的各方反應,也試探中國支付業的承受力。”3月13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一席話讓不少業內人反思。央行正出拳給這個“浮躁”的市場“降溫”。
3月初,央行向支付機構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擬要求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法國注冊公司]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3月14日,央行一紙通知下發到支付寶、騰訊手中,暫停虛擬信用卡以及二維碼支付業務。
始于去年下半年的這場互聯網金融盛宴,遭遇急剎車。業界紛紛猜測,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觀察期就此結束。
原因 二維碼支付不安全?
叫停虛擬信用卡及二維碼支付,央行給出的理由是安全性待完善。有報告顯示,通過二維碼傳播惡意程序的比例在2013年增長迅速。
上周,央行一紙通知攪亂了阿里、騰訊、中信銀行的計劃。原本,阿里、騰訊分別與中信銀行合作的虛擬信用卡將在本周上線。同時叫停的還有二維碼支付,這是更為致命的一擊。阿里和騰訊此前已為此不計成本地燒了數十億元,最熱鬧的就是嘀嘀與快的打車軟件之爭。
據了解,目前紅旗連鎖超市已叫停二維碼支付,新世界百貨(指香港新世界)暫停新推其“微樂付卡”,其他一些業者則處于觀望狀態。
“安全性有待完善”是央行給出的理由。“將條碼(二維碼)應用于支付領域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尚不明確。虛擬信用卡突破了現有信用卡業務模式,在落實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保障客戶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進一步研究。”
二維碼到底有多不安全?根據360互聯網安全中心近日發布的報告,通過二維碼傳播惡意程序的比例在2013年增長迅速。[意大利公司注冊]這一方面是由于二維碼應用越來越廣泛,掃二維碼已經成為很多手機用戶的日常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多數二維碼掃描工具并不具有識別惡意網址的能力,只是簡單將二維碼翻譯成網站地址。
銀行人士表示,線下收單業務應嚴格遵守《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但是通過線下條碼的支付方式,將線下業務變為了線上交易。線下支付有一整套成熟的機制,對消費者的保護也較為完善,但線上這方面目前還存在不足。
銀聯表示,這種做法破壞了我國10多年艱難形成的安全規范的支付體系,給包括拉卡拉等200多家其他收單機構造成沖擊,迫使他們要么同樣不守規矩變成支付市場的“壞孩子”,要么坐以待斃成為受害者,造成“老實人吃虧”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格局,這也是近年來市場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早就應當規范。當前央行叫停的做法,應該說是完全正確的。
背景 中小第三方支付依賴銀聯
叫停得到了其他第三方支付企業以及銀聯的支持。這些無法與支付寶、騰訊在線上支付上抗衡的支付公司們為了不被滅掉,選擇了跟銀聯合作。
這一次支付寶和騰訊兩大線上霸主顯得有些孤獨。央行的政策得到了除支付寶、騰訊之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企業及銀聯的支持。除銀聯表示“停得及時、停得正確”之外,易寶支付、隨行付等第三方支付企業也認為應該“慢下來”。
二維碼支付打亂了收單市場現有的市場格局則是關鍵。
2013年2月25日,執行了近10年的刷卡手續費開始調整。餐娛類、一般類、民生類商戶刷卡手續費費率降至1.25%、0.78%、0.38%。
“線下POS機嚴格執行著發改委的這一規定,但將線下業務變為線上業務的二維碼支付則繞開了這層監管。由于線上支付領域沒有統一定價規則,支付寶憑借其有存款優勢給出的價格更低,而現在微信“殺入”線下更導致手續費可能降至0,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別說贏得市場,就是生存都變得越來越困難。”一位第三方支付公司人士透露。
無法抗衡支付寶、騰訊在線上支付霸主地位的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們選擇了跟銀聯合作。
一位第三方支付高管表示,現在無卡支付的替代效應發展很快,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銀聯。銀聯要是靠不上,就只好自己去拼命了。在新興支付領域,他們這些第二、第三梯隊的第三方支付與銀聯在同一條船上,都不希望被革掉。
另一家公司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不希望被支付寶或微信給滅了,我們自己再造一個支付寶或者微信不可能,只能抱團依賴銀聯”。
支付寶人士對這樣的聯盟并不贊同。該人士表示,硬件設備的支付模式并不是未來支付的方向,投入成本大、收益低,為了保留現有的利益格局而扼殺創新支付并不可取。
但硬件派有著自己的理由。拉卡拉董事長孫陶然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所有的支付公司要做的事情,包括銀行要做的事情,[德國公司注冊]就是要在支付的簡單性和安全性上找一個平衡點。
“移動互聯網是大勢所趨,大家應該共同做大市場蛋糕。但現在是線上的支付寶、騰訊不斷搶走線下市場,而沒有創造新的商業價值。這樣的零和游戲并不利于行業的發展。支付公司和銀聯都應該坐下來好好規劃一下線上業務。”易寶支付CEO唐彬表示。
對手 “壟斷”銀聯利益受損
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崛起也讓銀聯“很苦惱”。對于市場分析認為此次叫停是因為動了銀聯的奶酪,央行官員表示,并非封殺互聯網金融,更不是保護銀聯利益。
支付寶、騰訊受制,市場將矛頭都指向銀聯。
背靠央行,并且是國內唯一合法清算組織,中國銀聯這些年備受“壟斷”的指責。但銀聯總裁時文朝最近卻苦惱不已,“中國銀聯躺著掙錢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中國銀聯一夜之間開始‘裸泳’。”
按照中國對WTO的承諾,國內的清算市場即將對外資開放,VISA、萬事達等外資卡組織已在門口虎視眈眈。正是看到了這樣的競爭形勢,從去年時文朝上任之后,就努力營造出歡迎合作的市場化姿態,緩和之前銀聯與國內第三方支付伙伴的交惡局面,希望能“一致對外”。
去年12月6日,銀聯新任掌門人時文朝邀請六大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一把手”、“二把手”座談。“今天召集兄弟們來開會,就是讓大家有冤申冤,有苦訴苦!”
但支付寶和騰訊線上支付的快速崛起讓銀聯防不勝防。
“我最近非常苦惱一件事。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了25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支付機構當中前20家占了90%多的市場份額,這20家機構千方百計地繞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銀聯的交易量分流得非常明顯。”時文朝說。
目前國內發行的每一張銀行卡上均印有“銀聯”標志,因為按照相關規定,發行銀行卡就必須走銀聯。而在國內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機的商戶都需要支付一筆手續費,這個手續費被分成了三份,你的銀行卡所屬銀行拿走70%,提供POS機的銀行或銀聯的子公司“銀聯商務”拿走20%,銀聯拿走10%。也就是說你每刷一次卡,銀聯都會有一筆收入。
而支付寶、騰訊所推的條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產品,刷卡手續費僅有發卡行和收單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銀聯完全被架空。而二維碼等支付方式本質上是用線上方式來做線下收單業務,銀聯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
是銀聯的苦衷引發了央行的重拳?
針對央行暫停虛擬信用卡產品以及二維碼支付,中金公司點評認為,這些新業務導致銀聯的利益受到損害,動了銀聯的奶酪是暫停的主因。銀聯對此的回應是“事實上施陰謀者最易以陰謀論指人。”
央行官員在上周末一小范圍的論壇上透露,叫停虛擬信用卡、二維碼支付業務,并非封殺互聯網金融,更不是為了保護銀聯的利益,主要是出于目前法律體系下,風險防控的監管要求。支付寶、微信所推出的二維碼支付實質就是O2O業務,它打通了線上、線下間的藩籬。該業務很難界定是網上支付,還是實體支付,帶來了監管障礙。
“如果把此舉看作是為了保護銀聯的利益,[注冊百慕大公司]那就把央行的監管舉措看得太狹隘了。”央行官員稱。
影響 互聯網金融觀察期結束
央行近期的監管加碼對第三方支付行業造成沖擊,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央行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互聯網金融監管觀察期已結束。
央行的監管還在加碼。在虛擬信用卡、二維碼被暫停之后,一份《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幾乎可以說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滅頂之災。
草案規定: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用于消費的額度也收緊許多,“個人支付賬戶單筆消費金額不得超過5000元,同一個人客戶所有支付賬戶消費月累計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
“這點額度根本不夠用。上述辦法如果真的發布并要求嚴格執行,第三方支付行業相當于一夜回到解放前。”第三方支付人士說。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張萌認為,這份草案反映出了第三方支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后,央行已經開始動手對其進行全面規范和整頓,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影響還得看最終出臺的文件。
有觀點稱,對數額設限,央行的想法是,將支付機構網絡支付定位為小額消費賬戶,是銀行支付渠道的一個補充。且央行希望第三方支付機構能夠更多在金融基礎設施缺乏的地方提供支付服務。但牌照下發后的這幾年,支付機構卻在搶占發達地區的市場,更熱衷在金融資源積聚的大城市跑馬圈地,這是央行所不愿看到的。
央行人士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在征求意見稿中有一條規定“超過限額的,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目的是引導虛擬賬戶向小額、便民、業務風險可控的方向發展,將大額交易引至銀行賬戶處理。
觀察人士指出,限額管理一出,意味著央行對第三方支付目前市場發展現狀、定位和未來走向的基本判斷發生了重大調整,央行態度很明顯,支持第三方做小額支付,而在大額支付方面,央行已有保留態度。更深層地說,此舉表明互聯網金融監管觀察期已結束,起碼第三方支付的監管觀察期要結束了。
■ 問題
監管之困:安全與創新
在今年兩會上,“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度被互聯網公司拍手叫好、奔走相告。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也表示,對互聯網金融這個金融新品種態度明確,第一就是要鼓勵創新和發展。
“說好的鼓勵創新哪去了?”第三方支付人士抱怨道。該人士認為,互聯網金融這樣的新興業態,不可能沒有風險,但是因此過度強調風險,就會將我國金融創新扼殺掉。
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易歡歡表示,安全始終是個相對詞,真正的安全在于攻防之間、復雜業務場景之間的不斷優化和改進。騰訊、阿里等新業務的出臺應經過長久的設計和試驗,監管層應在運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再及時優化和改進。
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高層表態上,都提及了“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內容。央行行長周小川就表示,互聯網金融業務在政策、監管、調控等方面不能完全適應,需要進一步完善。
慢牛投資公司董事長張化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前監管部門一直在“放水養魚”,只要不突破“吸儲”、“放貸”的底線,[注冊汶萊公司]監管層一直持容忍態度。但一旦涉及公共利益,或發現風險迅速蔓延時,監管層將結束“放水養魚”。
觀察人士稱,在互聯網支付的發展上,激情和創新是好事,但審慎和保守未必就是壞事,央行對支付產業發展會有通盤考量。
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表示,是到了該清晰甄別風險的時候了。他認為,銀行面對競爭需要有平常心,銀行和互聯網企業應通過合作謀取共贏,不要讓開放心態成為一種表態。
互聯網金融遭“圍剿”
2月26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召集相關會員行研究銀行存款自律規范措施,并將出臺相關自律規范文件規范相關存款利息。
2月21日,央視證券資訊頻道執行總編、首席新聞評論員鈕文新(微博)發表博文稱“余額寶是金融寄生蟲,應取締”。
3月4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間隙表示,對于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肯定不會取締,并鼓勵和支持這種創新,但部門之間的協調監管需要加強。
3月4日,央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對互聯網金融,第一要鼓勵創新和發展,第二是要推動金融市場 改革,擴大金融供給,第三是規范監管,跨部門交叉性產品,需要協調監管。
3月4日,央行副行長易綱稱,要支持和容忍余額寶等金融產品的創新行為。
3月14日,央行要求暫停二維碼(條碼)支付、虛擬信用卡等支付業務和產品,稱相關支付產品安全性有待完善。
3月初,央行下發《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擬要求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1000元,年累計不超1萬元。個人單筆消費不超5000元,月累計不超1萬元。該草案已于3月15日結束征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