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圳人均GDP為22113美元,超過臺灣地區,逼近韓國。”深圳市統計局局長殷勇昨日在深圳一季度經濟社會運行情況通報會上做了這樣的表述。
2013年,韓國人均GDP為25051美元,臺灣地區則為21141美元。但與臨近的香港地區相比,深圳人均GDP還相差甚遠,約為香港地區的0.57,新加坡以51279美元/人的水平超過美國,深圳人均GDP僅為新加坡的0.43。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人均GDP高于12616美元已經進入高收入水平行列,深圳已遠超這一標準。在與境內相關城市的對比中,[香港注冊公司]深圳的人均GDP也超過無錫、蘇州、廣州、大連和天津等城市。
但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看來,深圳人均GDP超2萬美元并不能體現該城市市民的富裕程度。“我們在說深圳人均GDP很高的時候,似乎夸大了深圳人的幸福感,其實,大多數人沒有那么富裕。”林江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說。
深圳人均GDP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初步核算,深圳2013年本地生產總值14500.23億元,2013年常住人口1062.89萬人,按照2013年平均匯率折算,得到人均GDP為22113美元。
林江認為,作為一個城市,深圳應該和國際城市對標,韓國是一個國家,臺灣是一個地區,相比之下,深圳和首爾、釜山或者臺北等城市進行對標的意義更大一些。
為何人均GDP無法體現一個城市市民的幸福程度呢?林江表示,過去30年發展,中國經濟屬外向型產業主導,GDP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外資創造的,這部分價值中國人沒辦法享受到。深圳作為經濟特區,GDP中外資創造價值的占比很高,人均GDP并不能很好體現深圳市民的富裕程度。
林江說,韓國、臺灣地區對外資的依賴程度沒有深圳這么高,所以無形中,深圳在計算人均GDP時似乎夸大了幸福感。
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3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3元,大約是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8812元,約是人均GDP的六分之一。
林江認為,一個地區市民的富裕程度用人均國民收入作為衡量指標更好一點,如果衡量市民的滿意度、幸福感,則用人均財政收入作為衡量指標更好。如果政府將財政收入用于提高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的力度,這些都是百姓可以得益的。
2013年,深圳全口徑公共財政收入4818億元,除以 2013年常住人口1062.89萬人,人均財政收入約為45329元,大約是人均GDP的三分之一。
“經濟總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但不等于生活水平提高了。”佛山市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朱偉堅也持有這樣的觀點,很多老百姓會覺得并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這說明目前在制度安排和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
深圳人均GDP的提升顯示其在轉型升級、[注冊美國公司]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的成效。
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深圳已經走過了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動力的階段。目前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未來型產業的布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體現出了強大的作用。
根據深圳市統計局向本報提供的數據,2013年深圳第二產業就業人口達到46.1%,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約占53.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1.53%,增長到2013年的4.73%。金融業就業人口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從2010年的1.63%增加到3.23%。
譚剛說,在新的背景下,深圳既要考慮繼續做大自己的經濟總量,保持與其他城市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用更少的投入換取更大的經濟總量。要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來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全國政協常委、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認為,深圳要看到自己的優勢,也要看到不足,才能取得更長遠的發展。
深圳市政協昨日舉辦的“深圳改革與發展”專題演講中,厲以寧明確提出,深圳受到的限制比較多,行政審批多,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還要一個過程。法律法規跟香港差距比較大。土地資源存在瓶頸,深圳產業還要進一步升級,技術創新和動力都有不足之處。
厲以寧表示,深圳要和香港進一步合作,首先要加快法制建設的速度,讓香港的投資者特別是服務業投資者感到深圳有優勢,同時,研究擴展前海地區面積的可能性。
厲以寧還稱,深圳需要加強金融業的影響力,深圳應該有自己名牌的金融學院、商學院,培養自己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