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重大經濟改革已經進行了六個月,中國政府謹慎為之,在很多方面都選擇了逐漸推進,而不是更具風險的大規模變革。
但總的看來,漸進式的效應將不斷累積,維持著改革動力,這將幫助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順利完成經濟轉型。
這就是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策略的21世紀新版本。中國政府依然持謹慎態度,但如今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需要在多個地方同時過河,而河水可能更深。
經濟學家表示,如果中國能從一個官僚主義、[香港公司注冊]破壞環境的工業機器成功轉型為一個更平衡的市場驅動型經濟體,中國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一些改革措施,如開放銀行利率或解除國企壟斷地位等,雖然長期看來會帶來益處,但在短期內都會造成強烈陣痛。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24年最低的7.3%,這些方面的改革或將被推后。
中國政府智囊團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高級經濟學家徐洪才表示,“我們現在先解決簡單的問題,把困難的改革留到后面。”
但徐洪才等經濟學家被目前的改革進展所鼓舞,中國領導人也對推動改革一事表現出持續信念。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鋒表示,“毫無疑問,中國領導人致力于改革。”
自去年11月以來,在中國領導人制定出大規模的改革藍圖之后,接下來的每一周幾乎都有重大改革措施出臺,從環境問題到資源定價,從資本流動到金融監管。
蘇格蘭皇家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香港注冊公司]前世行經濟學家Louis Kuijs表示,“我們確實看到,在過去四五個月里,一些關鍵領域出現了不斷累積的改革效應。”
除了去年6月的開放借貸利率和今年3月的擴大人民幣交易區間之外,其他一系列措施的出臺也為中國境內外的資本流動提供了便利。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中國監管機構放寬了對中國股市外國投資的限制,允許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岸之間進行跨境股票投資,并放松了海外并購以及國內并購交易的審批。
但存款保險制度遲遲未來,人民幣自有浮動和資本賬戶開放也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成為現實。
但中國政府到目前為止所做出的的改變已經實現了更平衡的資本流動。減小中央政府的行政審批權力和簡化商業登記等措施也有望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例如,3月1日起施行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促使那個月的新注冊公司數量較去年同期飆升46%。
北京還在減少資源價格扭曲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如油氣、鐵路運輸服務和醫療保險等領域。
除此之外,中國很多地方政府正在就國企混合所有制和新的管理舉措進行試驗,這或將成為改革的一大驚喜所在。
各省也在啟動新試點項目和特別經濟區方面顯示了決心。[注冊美國公司]現在對這些項目的影響作出評估為時尚早,但其發展的方向是明確的:更加開放、更多競爭、更大市場、更高科技、更清潔的技術。
中國政府依然面臨著一系列艱難的決策,如取消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擔保,以及讓銀行業參與市場競爭等。
中國的戶口制度和土地產權改革也收效甚微,這些改變都是推進中國城鎮化進程所必須的,也是中國政府的策略重點。
經濟學家也預測,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如何分配收入、支出和責任這一問題上的進展也會較慢。
在中國改革進行六個月以來的總體評價是,到目前為止,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盡管首例國內債券違約案例凸顯金融緊張局面,中國政府的改革路徑沒有偏離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