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高盛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國務院正式宣布啟動新一輪的政策放松,這意味著政策方向已經回歸“踩油門”的狀態。
10月8日,[香港公司注冊]國務院部署六項經濟政策措施,包括1) 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有序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環保等價格改革;2) 在水利、環保、信息網絡等領域再開工一批重大項目;3) 完善促進消費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需求;4) 更好支持“三農”、小微企業、新產業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業態成長;5) 用好用活財政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運用定向舉措,推進普遍性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緩解“融資貴、融資難”;6) 研究出臺擴大開放、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措施。
高盛認為上述舉措顯然表明,政策方向已經回歸“踩油門”的狀態,盡管在此公告出臺前,政府的放松立場就應該已經比較清晰:中國政府暫停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降低了銀行間市場利率(7天回購利率回落至3%附近)并放松了房地產領域政策。以上政策措施覆蓋面的廣度,表明了國務院高層的迫切心態。
高盛在研究報告中稱,此次國務院采取的行動似乎與早先部分高級官員的講話相矛盾。這些講話強調周期性政策的重心在于就業,而考慮到就業狀況穩定,沒有必要推行強刺激措施。不過,高盛認為,這要取決于如何定義“強刺激”。今年3-6月期間的就業狀況也基本穩定,但政府仍大規模放松了政策,說明就業并非決定放松與否的唯一標準。
較政府增速目標差距過大的風險、特別是可能影響金融系統穩定的企業違約消息,不論在當時或現在無疑都是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盡管高盛認為年初時的威脅比現在更為嚴峻,尤其是在目標增速方面。近期歐洲和日本等主要出口目的地的負面消息,可能也加強了決策層的緊迫感。
高盛稱,這六項措施顯示了中國政府放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明確意圖,這些政策將為即將推行的投資項目帶來必要保障。法定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下調可能性有所提高。但鑒于公告中明確提及將運用定向工具,這意味著如果法定準備金率和利率確有下調,則很可能是以定向的形式出現。這是因為定向舉措被視為有利于經濟的結構改善,而且不易被認為是“強刺激"。
除了可能下調法定準備金率和利率以外,常備借貸便利(S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等非傳統工具可能會更頻繁地使用。人民幣匯率像今年2月份那樣再度貶值是有可能的,但操作起來有政治難度,原因在于目前的月均貿易順差超過400億美元。這種狀況可能會在明年年初貿易順差出現季節性下降時有所改變。雖然財政政策受到年度預算赤字目標的制約,而且政府可能不愿意調整這一目標,但開支分配可以提前,從而支撐年內的經濟增長。
大部分政策并非全新舉措。雖然國務院沒有給出明確信息,但高盛認為未來可能會有后續措施出臺,特別是在增長依然疲弱的情況下。不過能給經濟帶來有力支撐的,仍在于以下三大支柱:1) 放松流動性供應;2) 加快財政開支增長;3) 在行政管理方面加大對于投資的關注。與消費和出口有關的政策至多扮演次要角色。
與今年年初的放松舉措相比,高盛預計措施的整體幅度將較小,但覆蓋范圍可能更廣,特別是就房地產政策而言。政策放松將在年內為經濟增長提供支撐,使政府能夠實現“7.5%左右”的增速目標。
雖然周期性政策進行了調整,[注冊香港公司]但反腐倡廉活動卻會持續。高盛稱,近期市場人士之所以會猜測反腐行動的沖擊將告一段落,原因之一可能在于近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結束令他們混淆了概念。群眾路線教育多少可以看成類似于國際企業的培訓項目,它只是全面反腐行動的組成部分之一,而且原本就定于9月底結束,因此高盛認為此項教育活動的結束時間并不具有特殊意義。
雖然整體反腐倡廉行動顯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現在宣告勝利鳴金收兵還為時過早,特別是考慮到為保衛成果而改善機制構架仍是一項長期任務的情況。高盛認為反腐倡廉活動將成為中國“新常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會給未來多年的高端消費帶來下行壓力,但會在長期內提高經濟的整體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