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消息,[注冊香港公司]花旗集團G10外匯策略全球主管史蒂芬-英格蘭德(Steven Englander)周二指出,綜合考慮美國、日本以及德國的借款成本,十年期債券的收益率已經跌破1%的水平,是有史以來的首次,這意味著全球最富有的幾個國家幾乎可以無成本的借款。
史蒂芬-英格蘭德在報告中指出,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他認為,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實際的利率應該是負值,顯示“投資者們認為一段時間內經濟不會有任何增長”。
如果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抬頭,那么債券收益率應該自然體現市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因此也會有所增長,同時會讓風險更高的資產顯得更有吸引力。而與此相反,通貨膨脹率實際在下降中。摩根士丹利還預測,如果油價維持在每桶60美元以下,全球利率可能長期維持在1%的低水平。
史蒂芬-英格蘭德強調,即使是在之前的大衰退時期,美國和其他國家政府的十年期借款成本也是高于目前水平的。在2008年金融危機尾聲的時候,美國,日本和德國這所謂三國集團的借款利率是高于2%的。
截止周一的數據顯示,美國銀行美林證券的大市場主權+指數所追蹤的債券實際收益率是1.28%,是這個指數1996年有數據可查以來的最低水平。
曾在紐約聯儲擔任經濟學家的史蒂芬-英格蘭德指出,無成本資金泛濫的可能原因有兩個。首先,這可能是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所稱的長期性停滯局面。他認為富裕國家正在經歷持續性的需求不足,應該利用債券收益率極低的優勢來促進消費。勞倫斯-薩默斯在周末期間參加波士頓一個經濟學家研討會時說,即使美國經濟在加速增長,世界經濟也并沒有“走出困境”。
史蒂芬-英格蘭德提出的第二個理論是,[注冊BVI公司]雖然央行銀行家們積極降低利率并采取量化寬松措施,投資者們還是認為,如果要產生足夠動力,政策應該更具有創新性。他在報告中寫道,“令人吃驚的是,這一情形并沒有發生在危機的恐慌階段,而是在恐慌結束之后,全球資產價格都有顯著復蘇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