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減稅拉動就業超投資 學者建言降低稅收起征點
小微企業經營虧損比例正在擴大,稅負壓力超過上市公司。
2月25日,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小微企業稅收政策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小微企業約7000萬家,對GDP貢獻度為30.0%,[注冊泰國商標]吸納就業人口總數達到2.37億人,占總就業人口的30.7%。
該《報告》稱,其調研覆蓋全國28個省(區、市)的法人小微企業5601家、全國各地個體工商戶6500余家,總樣本規模12000余家小微企業。
《報告》認為,小微企業為吸納就業人口方面做出巨大貢獻,[注冊南非商標]而在拉動就業方面,對小微企業減稅帶來的效率遠遠超過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作用。
小微企業盈利下滑,稅負高于上市公司
經營規模雖小,小微企業卻是拉動就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小微企業約7000萬家。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采用收入法核算得出,2014年小微企業對GDP貢獻度為30.0%,吸納就業人口總數達2.37億人,占總就業人口的30.7%。近兩年,小微企業吸納的就業大學生比重上升,吸納農民工就業比例更是達到42.5%。
小微企業家庭也是富裕家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資產最高的0.5%家庭中,有66.9%來自小微企業家庭。
近兩年經濟環境欠佳,市場競爭激烈,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也出現困境。
調研數據顯示,高達85.8%的小微企業月營業收入低于3萬元。2013年有78.2%的小微企業可以實現盈利,2014年第二季度曾出現一定回暖,但此后逐步下滑,到2015年二季度僅有49.0%的小微企業還可實現盈利。相同時期,虧損企業比例則從6.2%上升到26.2%。
盡管虧損比例大幅上升,但在2013~2014年間,約有928萬小微企業退出市場,同時約1476萬家小微企業進入市場。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院長、家庭金融調研中心主任甘犁表示,小微企業死亡率上升,但創業門檻低,小微企業在經濟中的活躍度很高。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研究院杜曉山表示,小微企業創業也有效提升了社會流動性,一定程度上減少階層固化。
甘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按照稅負遞增原則,規模更大、效益更好的上市公司應承擔更高的稅負責任。但調研發現,小微企業的稅負壓力比上市公司更高。以2014年數據為例,個體工商戶稅負在營收、總資產和總利潤中的比重分別為6.7%、5.7%和24.5%;而法人小微企業分別為3.9%、3.4%和35.8%;上市公司則分別為2.5%、0.5%和28.4%。
減稅效用超過固定資產投資
2014年10月,小微企業營業稅起征點從營業收入每月2萬元提高到3萬元。
盡管政府當年稅收減少440億元,但企業經營成本有所降低,小微企業死亡率從16.82%下降到16.78%,新增就業人口83萬,相當于政府用5萬元增加一個就業崗位。新增GDP為669億元。
甘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該調查組的另一項報告,如果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就業,政府部門等平均投入70萬元才能創造一個就業崗位。其中,國營企業投入最高,政府投入相對較低,但也遠超過減稅的效率。
如果將起征點從每月3萬元提高到5萬元,研究顯示,政府減少稅收521億元,但能新增96萬個就業崗位,新增771億元。進一步提高起征點,小微企業死亡率將進一步下降,拉動就業和GDP效率進一步提高。
但小微企業稅收起征點并非可以持續提高。研究顯示,當起征點設為10萬元時,小微企業死亡率下降到16.74%,但此后繼續提高起征點對企業死亡率下降的效用趨于穩定。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宣曉偉表示,小微企業在不同區域的活躍度相差很大,各地對于小微企業的稅收政策也各不相同,提升起征點的建議還應考慮地區因素和征稅成本。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也指出,“營改增”正在持續推進,這將會改變小微企業的稅負結構。
甘犁表示,確定對小微企業的最優起征點需要各地區更詳盡的數據支撐。但根據研究結果來看,提高小微企業稅收起征點不失為扶持小微企業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