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股市重要新聞點評。
1 工銀國際地震6高層請辭 新股生意或延誤
工商銀行(1398)旗下中資投資銀行“工銀國際”,6名分別來自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部的高層,紛于上周請辭。由于遞交辭呈的高層,包括持有該行保薦人牌照的全部“主要人員”,故工銀國際正在處理的上市新股個案,或因今次人事“大地震”而出現延誤。
媒體記者昨日致電工銀國際副首席執行官李鷹,求證是否有6名高層同于上周提出辭職時,他則表示自己正在出差,不方便作任何響應。
據記者了解,上周遞交辭呈的6名工銀國際員工中,包括1名董事總經理、3名執行董事及2名副總裁,據熟悉工銀國際內部運作人士稱,其中3名投行部門員工已于上周五(6日)離職,其余3人亦將于短期內離職。
今次提交辭呈的高層中,已包括工銀國際目前全部的持牌“主要人員”,一旦他們全部離職,該行將必須實時暫停保薦上市工作,而有投行界人士表示,“主要人員”一般指于5年內負責兩宗以上新股上市保薦個案的負責人員,由于每宗新股負責人員只有兩名,估計現時香港逾60間保薦機構中,合資格主要人員只有不足200人。目前工銀正在處理的上市個案,包括中信集團、西藏冰川水等,由于聘請主要人員需時,一般估計,倘無法及時聘請合適人選,屆時或會影響新股上市程序,繼而被剔出部分大型新股承銷團名單。根據證監會資料,任何投行在保薦新股上市時,都需要維持至少兩名的主要人員,而任何投行都應時刻擁有足夠人數的主要人員,以保持其作為保薦人的資格。
評論:這是工銀國際短期內發生的第二則大的負面新聞,作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的子公司,的確是非常丟人的事情。這個也反映了中資證券公司在走出去的煩惱,值得其他國內同仁的好好借鑒,過去幾大銀行紛紛擴張其香港的證券相關業務,但是企業內官本文化位仍然非常嚴重,一些主要的管理人員來自國內的銀行系統,不要說國際的證券公司管理經驗,就是連國內的證券經驗也不具備,往往以銀行的文化和經驗來管理證券公司,兩者出現沖突就非常正常,而此次相信對工銀國際和其他中資證券公司將會是一個警號,而改善管理和培養國內人才應該同時進行。
2 嘉能可估值吸引 看中長線
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商嘉能可(0805‧Glencore)預計將于本周五招股,由于集團業務涉及各大商品市場,可視為看好商品市場的投資選擇。雖然該股集資規模龐大,或影響股價初期表現,但由于股份大部分可能落在機構投資者手上,加上商品價格看俏,股價有能力起動,可作中長線持有。
嘉能可是綜合性商品營銷及生產商,業務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及商品市場(見表),經營大致分為營銷及行業活動。營銷分部主要向全球各行各業的客戶,如鋼鐵業、發電業、石油及食品加工業,營銷及分銷采購實物商品,并在供應鏈內提供各種增值服務,包括金融及物流等。由于集團經營廣泛,可透過其優勢利用不同地理位置或時期的商品價格差異,透過采購與配送相關商品而賺錢。
不過,集團為配合營銷業務發展,減少對第三方實物商品依賴,積極擴大行業活動業務,即投資于金屬礦物、能源及農產品的上游企業或資產,為營銷業務提供長期的供應來源。去年總營銷采購中(石油部門采購除外),超過三成是涉及在嘉能可旗下開采、生產或加工的商品,更值得留意是該分部貢獻益增,替未來盈利增添波動性。去年集團經調整EBITDA(除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增長近一倍至62億美元,當中營銷活動增50%至24億美元,行業活動更大增1.5倍至38億美元,超越營銷業務。然而,全球多個發達國家維持相當寬松的貨幣環境,通脹升溫將為商品價格帶來支持,嘉能可業務前景值得憧憬。
嘉能可計劃在倫敦及香港兩地同步上市,集資最少100億美元,在港公開發售的金額最多為11.9美元(約93億港元)。由于在倫敦只進行國際配售,加上包括阿布扎比主權基金及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的基礎投資者已承諾認購全球發售約三成的股份,將大大降低股份的市場流通量,在僧多粥少下,相信可迅速消化沽壓,有利其后股價表現。
此外,據銷售文件顯示,公司計劃以每股61.5至74.3港元招股,相當于預測市盈率僅8至10倍,較市場此前估計低,在看好商品市場及估值合適下,值得認購作中長線持有。
評論:趁國際商品大幅回落,也許是認購和買入該股的好機會,仍然認為商品只是短期回落。
3 匯控新“策略”冀重振雄風市場關注重整業務控制成本
本周投資者將聚焦于匯豐控股(005),以新任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為首的管理層,除會于今日首次發表季度報告外,更重要的是于周三(11日)首次舉行的“策略日”。
盡管匯控已逐漸走出旗下美國匯豐融資陰霾,但去年其成本急升卻令人關注這頭“雄獅”能否重振昔日雄風;有分析指,市場對“策略日”會有三大關注點,一是如何控制成本,二是如何重整業務架構,勾畫發展藍圖,三是到上海國際板上市的進展如何。
評論:匯控擺脫金融海嘯以來的陰霾,但是對于它的新興市場策略,仍然感到過于保守。
4 商品沽空大增 勢恐未完 ETF連續6周撤資累計15億美元
商品去周重挫近一成,資金明顯從相關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撤走,更不止涉及期貨平倉,相關沽空同樣大幅增加;當中商品ETF已連續6周有資金凈流出,共計15億美元,為半年來最多。
路透社旗下投資分析機構Lipper指,截至上周三的一周,約有4.47億美元撤出商品ETF,連續6周出現撤資潮,期間撤出資金增至15億美元。
除ETF成為撤資重災區外,上周四商品市場出現大量平倉之余,亦有不少投資者增持大額短倉。多個交易所數據顯示,紐約期油未平倉合約在上周四創紀錄達165萬張,較上次高位增1%,新合約價值達23億美元;有交易員指,大量短倉涌現或是導致上周四大跌市原因。
評論:問題就在于美國的寬松政策是否要停止,通脹問題得到緩解,當然貴金屬以外的商品更需要考慮經濟復蘇的前景,貴金屬并不與傳統的商品一致,前幾個月同樣大升是居于通脹猛烈和經濟復蘇的雙重預期,在未來貴金屬和石油等商品的走勢可能出現分歧。
5 胡曉煉暗示 再加準備金
上證指數上周跌穿2900點關口,再創近兩個半月收市新低,有券商認為,由于政策緊縮陰霾未散,上證指數2800點關口本周將面臨考驗。另一方面,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抑制通脹是穩健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并暗示會繼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上周五(6日)上證指數收報2863點,是2月底以來的收市新低。銀河證券認為,通脹在二季度達到高點后難以出現回落,已經成為共識,市場選擇向下已成為必然。
西南證券亦指,國家統計局將于本周三(11日)發布4月份經濟數據,在謹慎情緒下,2800點整數關口可能面臨考驗。市場普遍估計,4月份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仍會高達5.2%,和4%的官方調控目標仍有距離。
胡曉煉在人行旗下的《中國金融》雜志撰文指,由于外匯持續流入,當前流動性仍較充裕,下一階段將根據外匯占款投放、公開市場到期以及市場形勢等變化,合理搭配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對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處于適當水平。
評論:中國的央行就是勇氣不夠,不敢說狠話,不敢做狠事,這種環境需要的不是暗示,而是明示。
6 四月數據明揭曉 內地通脹料續破五
內地將于明、后兩天公布包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進出口貿易等的4月份經濟數據(詳見表)。市場人士普遍估計,4月份通脹有所紓緩,CPI將稍有回落,但仍維持5%以上高位,通脹壓力仍然較大。
包括光大證券、交通銀行、興業銀行等機構認為,在國家保障供應政策與季節性價格回落影響下,上月蔬菜價格環比大幅下降,帶動食品價格環比回落,緩解部分通脹壓力,但考慮到非食品價格加速上漲趨勢及翹尾因素影響,因此預測4月份的CPI同比增幅雖然會比3月份的5.4%略低一些,但仍然會保持在5%以上水平。而隨著CPI出現回落,4月份的生產價格指數(PPI)也將下調,同比增幅可能從3月的7.3%降至7.1%。
4評論:通脹和放緩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