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00388.HK)行政總裁李小加近日表示,人民幣股票二級市場交易的輔助設施“人證港幣交易通”(下稱“TSF”)系統,將于10月推出,晚于之前公布的9月。
據悉,今年5月港交所公布將在9月推出TSF,為人民幣股票提供二級市場的人民幣資金支持。今年6月,港交所公布一級市場“雙幣雙股”和可雙幣認購的“單幣單股”招股模式,并表示希望年內有數家人民幣新股可上市。
多位市場人士向《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表示,雖然市場對于人民幣股票的需求存在,但目前對于首只人民幣股票的反應難以評估,故發展未如計劃般順利。
而新事物的發展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昨日,有投行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原考慮發行人民幣股票的周大福,已決定選擇港幣發行。該投行人士稱,目前手上的項目都不會考慮以人民幣發行。
他表示,發行IPO自然希望能有較多的交易量,能為企業發行人帶來價值。發行人民幣股票的需求“一定會有”,但是否能夠吸引更多投資者,“我們還沒有研究得太深,(這種形式)太新了,無法證明(是否可行)。”
此前,高鑫(06808.HK)和海通證券H股都曾考慮發行人民幣股票,但最終放棄。對此,有學者表示,不少企業本來想發人民幣股票,但“拿不準、不愿做小白鼠”。至于港交所推出的各項幫助一級和二級市場發展的措施,他認為是否需要仍值得商榷,“如果推出雙幣雙股,其實是一種妥協,前途可能會重蹈B股覆轍”。
對沖基金Vicktor Capital創辦人馮嘉信撰文指,今年4月匯賢產業信托(87001.HK)上市的認購反應、上市后交投和股價表現均未如理想,對TSF能否打破“悶局”有保留。他認為TSF由參與外匯交易的銀行提供匯價,在提供買賣價時會計入利潤目標,導致提供的人民幣匯價吸引力不夠。另外風險可能導致成交少,形成低迷的惡性循環。
馮嘉信建議在一級市場上直接由現有的上市企業發行人民幣股票,二級市場上則另推將人民幣變相上市的“人民幣貨幣交易所買賣產品”(ETP,Exchange-traded Product),來提供人民幣資金。
但上述學者則認為,上述建議可行性也并不高。現有以港幣上市的企業若發行人民幣股票,或涉及相關交易條例的修訂;針對二級市場的ETP需要全天連續交易,與港交所提出的TSF每日僅需兩次定價相比,或更難操作。
除二級市場如何提供人民幣資金仍存分歧外,人民幣股票市場的定位亦無定論。李小加曾在6月表示,上海國際板主要是吸引國際企業,而港交所推出人民幣新股,感興趣的發行人“將是想來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
接近港交所人士則向本報記者表示,首只人民幣IPO企業,最適合的是在香港成立、與內地有業務往來的企業。
市場充滿各種聲音,李小加在今年6月推出人民幣股票兩種模式時也表示,這一系列概念相當復雜,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希望市場參與者、投資者和媒體給予信心和耐心,“允許失敗,允許新事物有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