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稅養老險將出爐 中資險望跑贏大市
中資保險股近期明顯跑贏大市,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市場期待當局出臺對保險行業的創新政策,特別是醞釀已久的個人延稅型養老保險產品;二是保監會將為放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擬定的新政策;三是最近公布的5月保費收入有明顯好轉。[注冊英國公司]
稅延型養老保險是指投保人在稅前列支保費,等到將來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個人所得稅,這樣可略微降低個人的稅務負擔,鼓勵個人參與商業保險、提高將來的養老質量。
當前中國養老保障體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為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二支柱是企業及職工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即企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商業養老保險。在這三大支柱中,第一支柱是強制性的,第二、第三支柱是企業和個人行為。此次擬推出的稅收優惠政策針對的是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和第三支柱,企業和個人自主選擇余地大。
據了解,多部門正加緊擬定針對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可能采取稅收遞延型方案,爭取在年內出臺。具體試點城市尚在研究中,在上海落地可能性最大。
如方案實施,考慮到延續時間較長,投保人可到退休領取養老金時再繳稅。這樣,投保人稅負將顯著減輕,會激勵公眾更多參與企業年金和購買商業養老保險。養老保障體系完善亦將與資本市場形成良性互動,對股市和債市形成長期利好。
內銀恐受壓 內險成贏家
人行是次連消帶打,券商普遍相信,利淡內銀,但利好內險、內房。不過,人行出招前,傳出中銀監正研究放寬包括銀行貸存比率在內的放貸限制,對內銀則屬好消息。
上次調整利率后,觸發券商相繼下調內銀盈利預測和估值。昨未宣布減息前,高盛分別下調中港上市內銀2012至2014年凈息差預測平均7、13及19點子,以反映企業杠桿升至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51%歷史高峰下,內銀的企業貸款議價能力下降。
2、覬覦RQFII 中資券商紛拓港業務
過去兩年多家內地資產管理公司急于在港成立子公司,趕及先嘗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的「頭啖湯」。落戶本港多年的中資證券行,希望透過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分一杯羹,繼中國光大證券后,據悉,招商證券也積極籌備設立資產管理的分支。
[注冊BVI公司]光大招商設資產管理分支
參考香港證監會的資料,中國光大證券資產管理剛于6月22日獲發「證券交易」、「就證券提供意見」,及「提供資產管理」的牌照,日后推出產品只限于零售基金。
中國光大集團旗下多家子公司,早已成為持牌法團,包括光大資產管理,而首批RQFII之一的光大證券(香港)也可經營資產管理業務;新成立的光大證券資產管理,屬于證券業務旗下,將與上述兩家姊妹公司直接競爭。
市場人士透露,大型中資金融機構的系內競爭相當激烈,既然發展趨勢側重資產管理,證券子公司也積極拓展這范疇,日后可望申請成為RQFII。
據了解,除了光大證券,招商證券亦計劃拓展資產管理子公司。與光大的情況相似,招商局集團本身已成立招商局中國基金,也透過招商證券(香港)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取得RQFII資格。
中央于去年底批出21家RQFII,其產品陸續于今年初推出,至上周為A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開綠燈」,但發行商僅限于上述RQFII當中的資產管理公司。未能取得先行者優勢的內地同業,惟有寄望成為第二批RQFII。
內地資產管理公司落戶香港,必先獲得中國證監會批準,去年11月批準華寶興業基金管理「走出去」,市場消息透露,其正在申請香港的經營牌照。華寶興業于2003年成立,是寶鋼集團和法國興業的合營公司,分別持股51%和49%,已在內地發行多只ETF和上市型開放式基金(LOF)。
評論:加快中港兩地金融市場的緊密聯系,進一步的加強合作,既可通過香港引流外資投向內地市場,亦可將內資引向香港,面向國際化。只不過隨著中資券商的涌入,香港市場所面臨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大,而優勝略汰也自然會更加明顯。
3、李寧老臣子辭CEO 基金TPG掌權
訂三階段改革計劃 股價曾升逾10%
李寧(2331)引入TPG基金后,管理層大換班,創辦人李寧重出江湖,重組管理層團隊,在未找到新接任人選之前,該公司昨天已公布張志勇于本周三起退任行政總裁,而基金股東TPG的合伙人金珍君將進一步掌權,出任公司執行副主席及執行董事,并訂出未來三階段的改革計劃。
行政總裁位置懸空
市場人士對李寧人事變動屬預料之內,昨天股價曾升10.8%,全日升7.2%,收報5元。
張志勇辭任行政總裁,李寧執行主席李寧表示,該公司高度認同張志勇的貢獻,他與張志勇共事已二十多年,一同領導公司的核心業務,[注冊開曼公司]以及經歷公司的演變,公司業務亦突飛猛進,張志勇的辭任是他與董事共同作出的決定。
李寧認為,現時是集團重組的好時機,對公司及股東都有好處。而張志勇將繼續擔任公司執行董事,出任董事執行委員會的首席顧問,一年內可收取370萬元人民幣的顧問費。
現時該公司行政總裁位置懸空,主席李寧認為,行政總裁的工作可由他與執行副主席金珍君分擔,意思是暫時沒有招聘新行政總裁逼切性,而且很難由同行中找到新行政總裁的人選。于周三起新上任李寧執行副主席金珍君提出三個階段的發展計劃,他表示,首要任務是清理存貨,會以減價等一系列措施來降低存貨量,預期在未來六至十二個月,存貨將降至健康水平。
評論:強勁的市場競爭,中國內需市場的疲軟,給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不少的困阻,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出適合市場需求的銷售策略,對于李寧而言應該會有所幫助。當然前提是,產品質量的保證,只有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提升,那樣才能給股價帶來足夠的支撐。
4、盛高置地發盈警 內房股首見
央行宣布減息前夕,盛高置地(337)公布,預期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可能錄得虧損,為首間內房因樓市銷售放緩而發出盈利預警。不過,其他內房上半年銷售則錄得不俗的表現,其中禹洲地產(1628)及保利香港(119)期內分別實現38億元(人民幣.下同)及101億元合約銷售,已占全年銷售目標76%及63%。
內地市場增長放緩
盛高置地昨天于收市后公布,預期截至今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業績可能錄得虧損,而2011年同期則錄得溢利。集團表示,上述轉變主要由于內地房地產市場增長放緩,對集團的銷售表現造成不利影響。集團預期于8月底前刊發業績公布。盛高昨天收報1.71港元,下跌2.8%。
事實上,盛高近期動作頻繁,日前公布以9.657億元把一幅位于無錫市錫山區的土地出售予恒大(3333),總建筑面積約60.27萬方米,平均每方米建筑面積作價不到2000元。集團表示,出售地皮可為集團帶來約1.277億元的收益,將用作償還債務,余額將用作額外營運資金。
此外,較早前該集團亦屢次出現管理層變動,5月中宣布,謝世東辭任非執董;去年9月,首席執行官梁耀文及投資關系部主管黃安旎亦已先后離職。
另外,內房繼續公布上半年銷售數據。其中表現較佳的禹洲地產,上半年合約銷售金額達到37.99億元,合約銷售面積為43.96萬平米,分別同比增長84%和120%,銷售占全年目標76%。單是6月錄得合約銷售金額約6.44億元,按月下降27%,同比增長7%。公司表示,銷售按月下降的原因是調高了部分樓盤的銷售均價。
龍湖地產(960)亦公布, 6月單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45.4億元,按月增長35.5%。今年首6個月累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74.6億元,其中西部區域占整體銷售51.7%。
評論:短期內,中國政策面上對房地產市場實施的緊縮或許很難改變,盛高的業績出現問題,似乎正在向市場警示著,房企的危機也許正悄然來襲,對于內房股而言,在選擇上還是需要多留意風險。
5、內地經濟次季料僅增7.5%
人行選擇在6月經濟數據公布前決定減息,保增長態度明顯,也顯示中國第二季經濟甚有可能未如理想。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便在微博直言,一個月內連續兩次減息,表明第二季度GDP增速確實低于當局預期,預計大約只有7.6%;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學家陸挺也預計,第二季GDP可能只有7.5%。換句話說,第二季中國經濟增長隨時已經下滑到貼近全年目標7.5%的警戒線。
事實上,月初公布的6月份官方PMI降至50.2,再創7個月以來新低,可見外貿的疲弱持續;官方背景的《上海證券報》日前引述消息更指出,四大銀行6月新增貸款僅1800億元(人民幣.下同),按月減少22%,疲弱的企業需求正是新增貸款下滑的主要原因。
注意到流動性不足問題,人行于周二(3日)進行了一次逆回購,為市場注資1430億元,是近半年來最大規模的增加流動性舉動,顯然,嚴重放緩的信貸已驚動了中央。
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師林樵基認為,減息難免會令市場對內地經濟硬袈教磧羌按來恐慌,但「現在出手總比數據出來后才出手,否則恐慌更大。」
評論:內地央行的意外降息反倒在向市場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遲緩狀態似乎很明顯了,加大經濟刺激力度,通過降息等手段來充裕市場流動性,對于經濟的增長是有利的,但是更重要的或許還是應該讓消費者、投資者看到經濟在改革之后的希望。
6、中鋁國際認購率4.4% 今年最差
貨源大歸邊 往績反升多跌少
今日掛牌的中鋁國際(新上市編號︰02068),公開認購率僅4.4%,創今年新低。散戶認購意欲低迷但輪候上市的新股眾多,反映供過于求。有趣的是,近一年公開認購率不足一成的新股,至今表現反而升多跌少(見表)。
集資約17億元的中鋁國際,公開發售共3,631萬股,昨公布僅錄得346份公開發售的申請,認購不足160萬股,認購率約4.4%,為去年底國電科環(01296,認購率1.39%)后的新低。
不過,觀乎過往紀錄,少散戶投資的新股,累計股價表現卻不俗。例如去年底認購率不足1.7%的天瑞水泥(01252),首日股價反急升22%。
逆市掛牌 折讓定價有水位
作為主要過戶處的中央證券登記董事總經理鍾絳虹,不愿評論個別股份;但她認為,新股公開招股反應冷淡,股價未必一定潛水,甚至有機會爆冷,主要是因為逆市出場的企業,或須以折讓定價以作招來,相應亦提供上升空間。
光大銀行IPO 未定本月重來
有機構投資者則表示,新股表現亦視乎市況好壞或炒風是否熾熱。「若太多人持貨,隨時爭住沽,令表現更差。相反少人認購的(新股),持貨的可能代表十分看好。」
雖然新股市況仍然淡靜,但擬集資逾百億元,去年同期曾考慮掛牌的光大銀行(新上市編號︰06818),據了解將視乎市況及洽談基礎投資者進度,近日決定是否于7月啓動招股,以避8月假期高峰。
伊泰永達航標截飛 不足額
昨日6企截止招股,其中有3只不足額,包括伊泰煤炭(新上市編號︰03948)、永達汽車(新上市編號︰03669)及航標衛浴(新上市編號︰01190),惟有指這些新股可藉國際配售,如期上市。
至于公開發售獲足額認購的萬國(新上市編號︰03939),則以招股價范圍中端的1.99元定價。
暗盤價方面,今日掛牌的休閑木制品生產商美麗家園(新上市編號︰01237),于輝立暗盤收報1.01元,較招股價1元升1%,涉資僅18.32萬元;中鋁國際暗盤則未有成交。
評論:從之前小南國上市后的走勢來看,中鋁的表現可期待性亦不太高,當然,這并不是說企業不好,只是從目前港股市場的狀態來看,投資者對市場和企業的信心缺乏。
7、中歐央行齊「放水」 歐美股市仍低沉
歐債危機未除,美國經濟欲振乏力,中國經濟減速,中國、歐洲央行及英倫銀行全球三大央行,昨天分別透過減息及第三輪量寬(QE3)聯手「放水」。人民銀行昨晚7時突然宣布調低存貸利率,大出市場預期,時機巧合地配合了歐洲央行的減息行動,加上英倫銀行一如預期推出QE3,攜手為全球疲弱經濟注入流動性。不過,在憂慮歐洲經濟惡化下,歐美股市掉頭下跌。
人行非對稱減息
近日數據反映連德國這一歐羅區最大經濟體經濟也放緩,歐央行昨天一如預期調低基準借貸利率0.25厘,至0.75厘,史上首度跌穿1厘水平。歐央行亦把存款利率由0.25厘降至0厘,以鼓勵銀行不要只把多達8000億歐羅(7.7萬億港元)資金停泊在央行,而是主動互相拆借。
與歐洲央行一如預期減息不同,人民銀行的減息來得較突然。人行宣布自今天起實行不對稱減息,存貸款利率分別調低25個基點及31個基點,令一年期人民幣定存及貸款利率分別降至3厘及6厘,與上一次于6月8日的減息相同,仍舊非對稱進行。
不過,今次不再是存款期愈長,減幅就愈大;其中減幅最高的是三年期定存,幅度達40個基點,而貸息減幅最大的是一至三年期。
人行同時宣布,把貸款基準利率的下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7倍,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作調整,更罕有地表明金融機構要繼續嚴格執行差別化的各項住房信貸政策,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
「不能排除跟歐洲央行有相互協調性。」對于人行減息時間異常地與歐洲配合,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這樣認為;但人行于一個月內第二次減息,他更相信是因為內地因素導致,因為第二季內地增長數據可能表現低迷,6月的通脹預料將快速下降。
市場原預計短期內人行會先調低存款準備金率,馬駿認為,目前很難預測下一次降存準率的時間,但再降的機會很大,下半年預料將調低兩至三次,每次50基點。
評論: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央行推性寬松的目的必然都是為了刺激經濟的穩定增長,而反過來亦可看出,經濟的疲軟似乎已經到了令政府感到焦心的地步了,那幺現行的寬松到底能對經濟的刺激性有多大,這或許也是投資者同樣在擔心的。而利好因素對于中港兩地金融市場 的影響或許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