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券商“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
來自中國證監會的信息顯示,目前有光大證券、長江證券和中投證券三家券商“設立香港子公司”,國聯證券計劃成立合資公司的申請已上報證監會。知情人士透露,“中投證券6月7日上報申請,監管層6月12日受理其申請”。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共批復12家內地券商在港設立子公司。已經在香港設立子公司并營業的有中金公司、國泰君安、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國元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申銀萬國、海通證券、國都證券共10家券商。
“香港是中資券商國際化的首選基地。”寶來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邱國洋認為,券商密集赴港設立子公司出于兩方面的考慮,其一券商國際化的戰略布局考慮,其二是內地客戶投資品種的需求多樣化,香港資本市場上產品更豐富。
某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負責人表示,放寬境外人民幣或外匯經由在港中資機構來內地投資A股等市場投資的“小QFII”業務對于在港中資機構來說,其零售業務將出現新的發展契機。
國際化起步
海外業務是中資券商進入香港的目標。
“拓展國際業務,積極推進走出去戰略。”在對2010年業務進行展望時,長江證券董事會認為,隨著國外券商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節奏加快、國際板推出的呼聲日益高漲,適時啟動“走出去”戰略,拓展國際業務,已成為公司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
長江證券表示,作為“走出去”的第一步,公司計劃向監管機構申請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不僅僅在于開辟新的盈利模式,還有助于公司通過香港構建國際化的業務平臺,為公司業務發展國際化打下基礎。
來自證監會的信息顯示,5月27日長江證券上報設立香港子公司的申請后,已于6月2日要求其補正相關材料。
光大證券也表示,公司正在積極研究在香港開展證券業務的各種可能性,計劃穩健地推動公司國際業務的發展。知情人士表示,證監會已于5月31日受理了光大設香港子公司的申請。
實際上,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共批復12家內地券商在香港設立子公司。除此之外,2009年9月,安信證券通過收購南方證券(香港)公司,獲取其在港經營的全牌照,全面進駐香港。
與此同時,已在香港設有子公司的券商則正計劃著擴大其在港的業務。
2009年12月,招商證券公告曰,公司擬向全資子公司招商證券(香港)有限公司增資港幣5億元,并同意招證控股向招商局集團(香港)有限公司借款港幣3億元。公司表示,該項借款將用于招商證券香港公司的孖展業務(融資業務),預計將為招證控股增加約1500萬港元的凈利息收入。
無獨有偶,于2007年5月更名為“中信國際”的中信證券香港,在當年11月23日,中信證券公告稱,將以不超過0.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信資本控股所持有的中信國際剩余的11.61%的股份,使之成為公司全資子公司;同時,中信證券增資中信國際4.25億美元。
目前中信國際旗下擁有中信證券融資(香港)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經紀(香港)有限公司和中信證券期貨(香港)有限公司3家全資子公司。在港布局初步完成。
“小QFII”契機
“放寬境外人民幣或外匯經由在港中資機構來內地投資A股等市場投資的‘小QFII’業務對于在港中資機構來說,將獲得極大的發展機遇。”某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負責人表示,零售業務出現發展契機。
記者了解,為數眾多的內地背景新設香港子公司主要是開展經紀業務,即便扎根香港十余年的國泰君安,其主要的發展方向還是在零售業務。
“內地券商香港子公司的零售客戶基本來自內地。”結好證券(0064.HK)深圳代表處首席代表王彧直言道,一直以來,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和母公司的緊密聯系以及扎實的內地資源是其優勢所在。
相關統計顯示,除經紀業務之外,目前在香港有投行業務的只有中金公司、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和中銀國際四家老牌實力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加上申萬香港也只有5家,其他幾家即便是設立了投行、資產管理分公司,也往往只有框架,而業務難上規模。
不僅如此,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中資行也往往選擇與外資大行合作。比如中銀國際與英國保誠保險設立合資資產管理公司;招商證券與大福證券合作。
上述多種原因的限制,讓這些香港中資券商的生存環境并不那么樂觀,多位內地券商香港子公司相關人士均表示,“目前大多期望在經紀業務得到更大份額。”而小“QFII”業務勢必加大中資機構的經紀業務量。
知情人士透露,香港各中資金融機構都在積極向中國證監會報送方案。
實際上,早在去年,包括中信國際、國泰君安國際在內的多家中資券商已向證監會報送過一輪方案,當時證監會已開始著手研究此事。市場人士推測,第一批獲批可能都是中資機構在港的分支。
“小QFII業務的推出可以解決在港分公司的單一的業務模式。”上述香港子公司負責人表示中資券商已獲得海外資本市場施展拳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