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上述兩種最主要的融資性熱錢流入方式,記者分別咨詢了某國有大行國際業務部人士以及期貨公司分析師。據悉,“內保外貸”在銀行層面并無政策障礙,風險也完全可控,只是人民幣與外幣之間利差的存在,仍有望催生一些企業以質押人民幣資產去獲取更低利率的外匯,然后輾轉回國從事資金套利的活動。而類似“融資銅”的操作,由于受到近期人民幣升值的推動,在融資貿易中借來美元,只要人民幣繼續升值,未來需要償還的美元勢必減少。[注冊香港公司程序]這類操作抑或重拾升勢,成為加劇熱錢流入的推手之一。
熱錢,或正在以各種形式涌入中國香港或內地市場,尋覓投機投資機會。不過,兩地的股市、樓市、匯市等卻呈現迥異之勢。對此有一種靠譜的解釋是,入港熱錢“玩股玩樓”,內地熱錢玩的卻是“匯差利差”,即是在做所謂的“資金販子”。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內地的利率雙軌制,事實上依舊存在,這也導致不同性質、不同所有制的經濟主體在資金獲取上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不少如房地產行業等的中小及民營企業,在銀行貸款無門,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有的就開始通過“融資性熱錢”來滿足自身的資金需求。
這里所謂的融資性熱錢,廣義上看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內保外貸”后的資金重新流入內地,或借助類似“融資銅”的貿易渠道從境外獲取短期周轉資金等。在不同的宏觀環境及政策導向下,這一融資性熱錢也常常會或隱或現。隨著2009年以來中國企業負債率大幅攀升,這種融資性熱錢的需求達到了新的高度。而在此之前每當提到熱錢時,很多人首先聯想到的是股市和樓市。現在,情況已經變了。
近日,[注冊香港公司費用]記者拿到一份國內某大型企業和外資銀行的內部討論資料,其中有這么一些描述,“驅動銅進口的動力主要來自于融資,年初以來上海保稅區銅庫存從40萬噸猛增到100萬噸,估計其中70%為融資性需求,最為夸張的是一份Bill lending最多背書章是22個,也就是說貨物被賣了22次——卻未用于終端生產”;“融資銅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融到資金。房地產等受調控行業的企業需要一筆資金,但無法通過銀行貸款得到”;“現在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恰恰鼓勵融資進口”。
從金融角度來看,上述資料中保稅區倉庫堆放的70萬噸銅就好像是一個影子銀行,而它的貸款規模——400億。這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凡能開到信用證進口的商品,都有可能成為熱錢流入的載體。
而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類怪異的融資方式與那些在境外首次公開募股或發債的行為本質并無太大差異,只是渠道見不得臺面,尤其在經濟敏感時期易受到政策打壓。如去年7月豬肉價格飆升引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漲,8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就大幅削減了當年境內銀行融資性對外擔保的額度,目的就是為了遏制房地產企業借道進行違規融資,以及封堵熱錢繼續流入的渠道。但這并不能從根本上阻止企業對境外資金的需求。
有關研究數據表明,當前中國企業整體負債率已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07%,普通企業的融資成本在10%以上,而三季度中國GDP增長率僅是7.4%,這對于處于競爭性領域的很多企業來說,意味著收益甚至難以覆蓋資金成本。在此情況下,[香港公司做賬報稅]海外主要國家或地區的超低利率,無疑構成極大的吸引——關鍵是錢怎么搞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