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剛剛收官的2013年半年報,城商行的日子看似不好過。一方面,利潤增速呈現兩極分化,有的還不足4%,另一方面,日漸增長的不良貸款和存貸比考核壓力又壓得喘不過氣來。由于代持現象嚴重、資本金不足,壓力重重的城商行普遍存在融資困境。[注冊離岸公司]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商行欲謀求上市解決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商行將目光鎖定在了赴港上市之路上。
隨著利率市場化以及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城商行的發展受到了新的挑戰,無論是分支機構的擴張還是資產規模,銀行業績都受到明顯的放緩。業內人士認為,不管是等待A股IPO開閘也好,還是赴港上市謀求出路也好,目前內地城商行面臨著自身改革等問題。
半年報透析:城商行存貸比、資產質量堪憂
縱觀今年的銀行業半年報,城商行的凈利潤增速出現了兩極分化。根據半年報,作為三家上市的城商行之一——北京銀行同比增幅21.87%的凈利增速確實令人滿意,在16家上市銀行中也僅次于26.52%的興業銀行。而寧波銀行緊隨其后。不過,同為A股上市的南京銀行上半年凈利潤增速僅為10.05%,還不足北京銀行的一半。此外,其他城商行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華泰證券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末,江蘇銀行實現營業凈收入106.72億元,凈利潤42.51億元,分別只比去年上半年增加8.05億元、5.94億元,增幅僅為8%、13.5%左右。杉杉股份半年報顯示,其參股的稠州銀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比去年同期的5.96億元僅增加2300萬元,增幅不足4%。
此外,和整個銀行業一樣,城商行資本金緊缺、資產質量下滑的趨勢開始露頭。2013年半年報顯示,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上半年不良貸款率分別上漲0.07個百分點和0.09個百分點。北京銀行的情況稍好,不良貸款率為0.59%,[注冊香港公司]與去年底持平。
此外,存貸比問題也成為多家城商行頭疼的原因。根據相關報道,年報顯示,去年末34家城商行的存貸比有所上升。廣東華興銀行、廣西北部灣、青海銀行增長超過10個百分點。還有一些城商行存貸比已接近75%的監管紅線。
瓶頸:資本金不足、代持現象嚴重
目前中國的城商行存在資本金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管理水平有限、風險管控能力不強、股東數量過多,且代持現象嚴重等諸多突出問題。很多城商行不是解決完自身的問題再上市,而是希望通過上市來解決這些問題。
因歷史原因,還有不少城商行承接了原城市信用社大量不良資產,這些不良資產質量比較差,處置難度也很大,又因地域發展影響,城商行業務品種單一,很多城市商業銀行只能提供有限的商業銀行服務,產品創新不夠,不能形成穩定良好的利益增長,利率市場化推行后,對這些城商行業績都有較大的打擊。
連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上市之后,都擺脫不了“上市-圈錢-擴張-缺錢-再圈錢”的惡性循環,城商行一旦大規模上市,恐怕也難以脫離把資本市場當成重要的融資渠道,一味地追求做大規模的發展思路,而有悖了穩健發展的宗旨。
A股上市難 轉戰香港也是“迫不得已”
據公開資料顯示,還在A股上市排隊的銀行有14家,杭州銀行、東莞銀行和重慶銀行已處于落實反饋意見中,而徽商銀行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等均處于遙遙無期的初審狀態。大連銀行則在6月3日由中止審查狀態轉為終止審查,徹底結束了A股上市計劃。“A股IPO開閘遙遙無期,而且就算IPO重新放開,城商行IPO審核的相關標準還沒有達成一致,由于等不及,所以越來越多的城商行開始調整上市方案,將目標轉向H股市場。”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為了轉戰香港,不少城商行也在積極籌備,包括上海銀行、重慶銀行、徽商銀行等在內的城商行已相繼啟動了H股上市事宜。有城商行人士甚至坦言,萌生赴港上市念頭也是無奈之舉。對于城商行來說,赴港上市,其最大的問題首先就是成本,優選財富高級理財經理劉芳表示:[香港公司注冊]“港股上市成本比A股高很多,審計費、披露費非常高。”
事實上,估值也是個問題。如果不是有很好商業模式和穩定盈利的公司,在香港上市容易被投資者忽略,融資額度遠小于內地,再融資的難度比較大。一位城商行業內人士表示,目前企業本身其實更愿意在A股上市,去香港上市實屬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