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消息,據香港東方日報報道,港交所(00388)正研究引入停板機制。消息稱,港交所冀今年進行公眾咨詢,最快明年推行。不過,港交所發言人就強調,目前就停板機制未有定論,亦無任何推出時間表。不過,業界普遍持正面態度。
消息指出,近年電子交易大行其道,加上近年發生多宗大型錯盤事件(如光大烏龍盤、Facebook上市混亂、以致美國2010年5月的閃崩及納斯達克“宕機”等),引起對市場效率及交易秩序的關注,全球監管機構向交易所提出探討加入停板機制可行性。香港一直都沒有停板機制。
香港證監會不評論停板制對于[海外公司注冊,注冊海外商標服務]有否要求港交所檢討停板機制,香港證監會發言人不作評論。
擬加強抵御干擾能力
據了解,1997年聯交所曾就停板機制征求會員意見,但大部分經紀都不贊成實施。證監會200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如香港實施停板制度,可能會減低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不過,鑒于時代改變,電子交易愈來愈盛行,監管機構取態有變,港交所今次再研究停板機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市場受到非市場因素造成的劇烈波動干擾,加強港交所抵御能力,停板機制會在緊急情況下才采用,但具體采用何模式,暫未有定案。
所謂停板機制,是指由價格急劇波動觸發的暫停交易措施。現時各個市場有不同做法,如美國,除有適用于整體市場的停板機制外,同時,個股股份也設有漲跌幅暫停交易措施;如新加坡,當個別股票上下波幅達10%,暫停交易5分鐘。另一種常見做法,則是“價格漲跌限制”,如內地,限制股票的價格升跌百分比在10%,但這并非一項暫停交易措施,投資者可以在限定波幅內繼續買賣。
業界:可打擊舞高弄低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永遠名譽會長王國安表示,“給市場冷靜期,了解下發生了什么事,未必不好,而且香港市場多舞高弄低,尤其是借貨沽空特多,停一停,等班沽空大軍不要太離譜,也是好事”。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香港德永注冊美國公司、方便投資移服務]“如果遇上突發事件,有大波動市,停一停都是好事,況且香港是自由市場,資金出出入入,較易波動,香港應該一早有停板機制,只是一直未做!”
香港證券商協會前主席蔡思聰不反對港交所咨詢,但有兩個條件,“第一是真咨詢,不是知會;第二是實施后,若市場不接受可回撥。不能像港股加時般,明明成效不大也一意孤行!”
大行推動 以防閃崩
除了監管機構之外,今次港交所(00388)研究停板機制,大行也有份推動。25家大型投行及團體2012年10月就監管電子交易向證監會提交意見,建議引入自動的停板機制,以防止出現類似美國股市“閃崩”的情況,證監會應與港交所及中介人討論研究有關可行措施。
該25家大型投行及團體稱,應考慮加入交易限制,這不只在中介人層面,在交易所的層面也應引入其它額外限制,因為中介人只能掌握其客戶的交易活動,但客戶可能會利用不同的執行渠道。如交易所能引入額外的限制,對市場有效性及公平有全面保障。
香港證監會今年一月實施新的電子交易監管制度,要求中介人應確保其電子交易系統,在可靠性、監控等方面符合標準,中介人也應就監察指示和交易設立風險管理和監督管制措施,包括自動化交易前的監控措施和定期的交易后監察。
市場人士指,加強電子交易監管,證監會要求經紀進行大量工作,確保客戶的電子盤合規,以及主動防止錯盤或可疑交易,但不應將所有責任放在經紀上,港交所也應加強把關,“一道門是不夠,加多一道門穩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