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上周再次上演過山車行情,“泡沫論”一時充斥于耳。
“對于任何一個在短期內劇烈上升的市場,調整都是不可避免的,A股市場也不例外,但總體而言,A股并無泡沫。”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中國股票主管朱悅表示。
過去兩個交易日,[新加坡公司注冊]A股大幅下挫后,通過滬股通進入A股市場的抄底搶籌資金明顯增加。6月23日,滬股通成交創下新高,其中買盤達130.9億元,超出去年開通首日130億元的買盤。此外,6月19日北上滬股通買入達113.2億元,這意味著,短短兩個交易日流入A股資金已超過240億元。
“一些大盤股在A股和香港市場差價本來就不大,A股跌下去后,比港股更便宜,通過滬股通買入的主要是這類股票。這輪跌幅以后,大約有十只左右大盤A股比港股便宜,之前只有兩三只。”她指出。
根據港交所統計顯示,滬股通資金青睞的A股主要集中在銀行、券商等藍籌股,包括中國平安、招商銀行、中信證券、興業銀行及海通證券等。
同時,香港掛牌的A股ETF再次成為“香餑餑”。南方A50(02822.HK)6月23日宣布,該基金錄得28.5億元資金凈流入,創下自基金成立以來單日最大的凈流入。三大A股ETF 23日總成交額達128億港元,相當于當日港股全日成交總額的9.4%。
H股成“價值洼地”
過去12個月中,上證指數可謂一枝獨秀,急升136%,然而恒生指數的漲幅則僅為25%,H股再次成為投資者眼中的“價值洼地”。
在恒指漲幅明顯落后A股的情況下,6月9日,恒生AH溢價指數攀升至142的高位,創下2009年7月以來的最高紀錄。經過連續數日的下調后,該指數6月24日反彈至130.67,顯示A股相對H股平均仍有30%的溢價。
朱悅指出,A股雖然整體并無泡沫,部分藍籌估值仍然合理,但部分板塊如中小板的市盈率已經達到90倍甚至過百,處于不可維持的水平。“相比之下,港股價值比較明顯,隨著深港通、基金互認及QDII2等措施的推行,兩地市場進一步聯通,可能令更多流動性從A股流向港股,港股的估值有提升和趕上A股的空間。”
對于市場憧憬的MSCI指數納入A股的影響,她預計,如果按照初步10-15%的納入比例,全球被動基金將有100-150億美元配置A股,主動投資基金則有300-400億美元流入。朱悅坦言,相比A股每日2400億美元的市場成交影響甚微,“這些流入資金主要是對市場情緒上的影響”。
同時,她指出,目前A股升勢是受內地經濟及金融市場改革帶動,“A股的主要風險在于政府是否能夠保證經濟軟著陸,并在此基礎上推進各項經濟結構調整,此外,歐美等主要出口市場的需求會否疲弱而影響內地出口,從而迫使中國政府加大經濟刺激的力度并暫時拖延結構調整。”
關注中小盤、房地產、醫療板塊
隨著深港通、基金互認及QDII2等措施的陸續推出,更多資金有望從A股流向港股,港股的估值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截至今年5月底,她參與管理的貝萊德中國基金國家/地區分布顯示,香港占比為5.15%,遠遠超過其參考摩根士丹利中國10/40指數的1.87%的比重。該基金的總值為21.86億美元,過去六個月的累計升幅達36.37%。
她指出:“整體來看,國際主要的大型公募基金仍然低配中國市場,比基準指標大約低300-600個基點。這些基金需要在未來逐步增加中國市場的配置,考慮到A股在過去數月的升幅已經非常驚人,更多的基金經理更可能將新資金配置在港股上。”
目前貝萊德旗下的中國基金并無特別偏好成長型或價值型的股票,她透露,“但我們認為H股市場中,個別銀行、房地產開發商、新能源和中小企業仍具吸引力,此外,能夠受惠于內部需求和結構性改革的企業也有機會成為贏家。”
她續稱,“香港市場的中小盤股票一直以來在估值上與大盤股有一定的折讓,并受到香港市場這類股票的流動性有限的約束,這類股票的每日成交僅為500-1000萬美元,遠低于A股市場同類股票2000-5000萬美元的日均成交量。但隨著越來越的資金流入港股,港股中的中小盤股票將會出現明顯的升幅。”
瑞銀證券最新的報告則指出,港股與A股小市值股票之間的巨大估值差距已引起內地投資者的關注,投資者可以關注香港市場上市的市值在3億至20億美元之間、3月份的日均成交量比6個月均值上升50%以上的小市值股票。
同時,她透露,[注冊新西蘭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內地醫療健康、房地產、保險以及新能源在內的公用事業公司都是貝萊德重點關注的H股板塊。
“但在可預見的未來,港股可能難以重回2007年高位,”她認為,“目前H股市盈率低于歷史水平,有望隨資本流入推高交易量而提升,港股市盈率有望達到平均13至15倍的水平。但由于內地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內地GDP增長不會重見過去的高位,因此港股市盈率也難回2007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