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港媒報道,利豐(00494)及利和經銷(02387)昨日雙雙停牌,涉及利豐擬私有化現時市值達50億元的利和。利豐及利和同為馮氏家族利豐集團屬下公司,但利豐并不持有利和,故是次利豐如何私有化利和,將為外界關注。
關注是否大股東套現
數據顯示,利豐主席馮國經及董事總經理馮國綸兄弟,現時分別持有利豐約31.6%及利和45%股權。目前尚未知悉私有化條件,但在不持利和股權的情況下,利豐可能是與大股東合組公司一起私有化利和,又或者是向大股東購入所持利和股權,然后提出全面收購及私有化。但第二種做法卻會令人關注,會否是讓大股東套現。
借利和網絡發展亞洲
如屬后者,有歐資券商分析員認為,兩間公司雖然在業務上有一定互補性,但更大程度上是大股東獲利。“利豐可能希望借助利和在內地物流網絡發展亞洲區業務,但問題是后者規模并不大。”
她指,去年利和盈利約3,000萬美元,但其中2,000萬美元為減持Slumberland Asia Pacific的20%股權及出售馬來西亞物業所得一次性收益,即核心盈利僅1,000萬美元。在她看來,利和2009年21倍市盈率是扭曲的數字。
利和現時已發行股數約3.24億股,以停牌前收市價15.42元計,市值為50億元。不計馮氏家族持股,在55%公眾持股量中,已有多名持股逾5%的機構投資者(見表)。若采用全面收購方式進行私有化,需購入至逾90%股份才能進行強制收購;若采用協議安排,則需逾75%獨立股東同意,及不多于10%獨立股東反對,除非作價相當吸引,否則要成功私有化會有一定難度。
利豐已發票據集58億
惟對于利豐而言,私有化利和理論上應屬于關連交易,需要由獨立股東投票,若作價太高的話,能否獲股東同意亦是另一問題。
上述歐資分析員坦言,難以估計利豐私有化作價,但利豐于今年5月和7月先后發行兩次美元票據,共集資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應是為私有化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