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其官方信息披露渠道宣布,已與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及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就共同建設離岸人民幣金融工具交易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且三方計劃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一家合資公司,作為該平臺運營機構。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合資公司的建立不僅是上交所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也是繼滬港通后,上交所、中金所支持“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資本市場服務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里程碑。
中德三大交易所聯手
據悉,這一中德交易所合資的新公司將定名為[盧森堡公司注冊]“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計劃于今年四季度正式投入運作。具體的股權架構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各持有40%股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則持有剩下的20%,中方整體占有的股權比例為60%。
按照合作協議的內容,該合資公司的主要職能是研發和上市交易以離岸人民幣計價的證券及衍生產品。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此番交易所走出國門的主要目的則是想借助這一平臺,讓歐洲投資人更容易接觸中國股票及上市交易基金(ETF)。
去年9月5日,國內首只以德國DAX指數作為基準的跨境ETF產品——華安德國30(DAX)ETF——成功登陸上交所,相當于為國內投資者開拓了一條投資歐洲股市的渠道。上交所副總經理謝瑋曾評價,華安德國30(DAX)ETF的推出使得上交所和德交所業已深化的合作取得了進一步的實質性進展。
而與此同時,其實人民幣證券走進歐洲的計劃也一直在進行中。據上交所介紹,2013年,上交所理事長和德交所集團首席執行官就在北京探討兩所合作時,提出了在歐洲建立離岸人民幣證券產品交易平臺、推動歐洲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的設想。如今,經過近兩年的討論和溝通,已基本形成了各方認可的合作模式和業務方案,并得到了兩國監管機構和政府的支持和認可。今年3月19日,首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已發布了聯合聲明,其中第17條明確表示:“雙方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合作,計劃在法蘭克福建立離岸人民幣金融工具交易平臺”。
本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以及合資公司的成立,也是積極落實對話的豐碩成果。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無論是之前的滬港通,還是即將于下半年啟動的深港通、內地香港基金互認,除了有助于推動中國資本市場全球化發展的作用外,也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我國經濟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戰略,除了需要通過貿易、投資等方式大量輸出人民幣外,還需要為這些境外人民幣資金創造良好的投資產品和場所,因此,從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國際地位的視角考量,離岸人民幣產品交易市場的建設至關重要。
此次通過與德交所合作建設歐洲離岸人民幣證券產品交易平臺,可以充分發揮中德雙方交易所的優勢,在較短的時間內開發多樣化的人民幣證券產品,填補歐洲時區人民幣證券市場的空白,為境外人民幣資金提供更豐富的投資工具選擇,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不僅我國工業進入4.0,中國資本市場也在進入新時代,”日前,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就表示,“投資無疆界”正現出雛形,滬港通和基金互認只是大故事的開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項開放,跨境投資需求會越來越大,下半年有望迎來更多的政策催化劑,包括深港通步伐漸近、滬港通可能優化擴容、QDII2推出等。
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的上交所,[注冊伯利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近年來,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快速提升。截至2015年5月20日,上交所股票市價總值、成交金額、籌資額分別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中排名第三、第二和第三。
目前,上交所產品已橫跨現貨和衍生品市場,完善了產品線,且通過滬港通完成了連通境外市場的嘗試。該所還在向多層次市場轉型,如戰略新興板正在計劃推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