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1
媒體如何轉型
記者 熊 麗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和影響著傳統媒體。加快媒體轉型,是大勢所趨,也事關生存。
“我們在轉型的過程中,除了與市場特別接近外,[注冊
新西蘭商標]最重要的是永遠都愿意與用戶在一起。”湖南電視臺副臺長聶玫說,2013年湖南臺下決心實施獨播策略,將原來分銷到全網的視頻產品全部收回,放到自有的PC端和移動端,重點是做好新媒體平臺“芒果TV”。“實踐證明,一年多來我們把湖南衛視傳統的電視觀眾用戶,有效地轉移到手機和PC以及其他智能終端上來,芒果TV的活躍用戶超過了3000萬。”聶玫說。
在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融媒體中心主任陸先高看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媒體有非常多的產品形態,高品質的內容依然最為關鍵。融媒體的核心要義,是要將傳統媒體的隊伍、生產流程的可管可控、對新聞的堅守等,向新媒體領域來平移。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在于傳統媒體的采編人員對于新媒體價值認同的差異。他說,“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當中,媒體網站應該起到最核心的作用”。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總裁蔡紹中認為,在移動時代,每個受眾都是媒體同行。媒體轉型很早以前就已經開始,只不過在這幾年,剛好遇到傳統媒體急速下滑、營運情況加劇惡化的時候。“我想強調的是傳統媒體的價值在哪里?”蔡紹中認為,品牌、人、時間,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如何把價值變現,值得下大力氣。
去年,鳳凰花7000萬美元收購了“一點資訊”,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劉爽說,這背后深刻的原因,就在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閱讀習慣和場景發生了深刻變化,流量的分布被徹底顛覆。劉爽將鳳凰新聞客戶端和“一點資訊”客戶端比作珠穆朗瑪峰的兩面。前者是比較容易爬的南坡,代表著編輯主義,彰顯的是鳳凰所標榜的風度、性情、擔當和溫度,是一種傳統媒體發布新聞的方式。“一點資訊”則是北坡,在這個由算法驅動的人工智能發布平臺上,用戶可以設置任何關鍵字、定制自己的頻道,這激活了用戶對無限的碎片化的特殊興趣。目前用戶定制的頻道已經有200多個,“這不可思議,人工編輯不可能達到。”劉爽說。
國家行政學院高級經濟師郭全中認為,傳統媒體已經到了發展瓶頸期,受眾大量流失、廣告主流失,骨干大量流失。媒體要重建用戶連接:一是要以用戶為中心;二是要以觀念為先導;三是要以體制為保障;四是要以技術為驅動;五是要以資本為抓手。未來,要把傳統媒體轉型植入到智能城市建設中,搭建大數據資源平臺、智能傳播平臺和用戶沉淀平臺,實現智能傳播,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定制化信息。
話題2
物聯網能否引爆智能終端升級
中國經濟網記者 苗 蘇
“智能終端”是時下最熱門的詞匯之一。提到智能終端,許多人會想到智能手機或是可穿戴設備。對科技大佬們來說,智能終端帶來的美好想象遠不止這些。
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認為,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智能終端絕不僅僅是手機。“對我們硬件制造廠商來講,關鍵是如何匹配和運用互聯網,建立一個共生共存的生態體系。”他說,除了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外,智能終端未來可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可穿戴設備、玩游戲的裝置等,各式各樣、層出不窮。
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介紹了小米的生態鏈戰略,他說過去兩年小米為這個戰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首先,我們投錢。其次,我們投思想、投方法、投產品,幫你做完產品設計,甚至是外觀,然后手把手陪著你往前走。”他說,小米建設生態鏈,本質上是希望手機能夠連接這個世界,然后推動整個物聯網的發展和成長。
聯發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蔡明介說,智能終端下一個引爆點極可能是“互聯網+”或者物聯網。無論是智能手機、智能可穿戴設備,還是無人機等,背后其實都是物聯網。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全球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其用戶端會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物聯網的普及,會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
酷派集團董事長郭德英表示,手機在未來的互聯網環境下,將會成為更多智能生活的集中入口。包括物聯網、車聯網、智能辦公、金融系統等,都很可能將會是以手機為入口,核心思想便是高效、便捷、安全。酷派作為資深的移動互聯網終端提供商,歡迎更多優秀的企業加入市場競爭,能夠更好地為消費者提供體驗優異的產品,有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談到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在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方面的合作,
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表示,制定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標準很重要,可以用香港作為試點,然后大力推廣。這樣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可以結合在一起,讓標準的國際化走得更深更遠。郭德英表示,內地智能手機企業與港、澳、臺方面的企業、研究機構都有密切合作。內地企業正引進大批港、澳、臺方面的技術人員與管理人才,期待著兩岸和港澳在智能終端研究方面有更多合作。
話題3
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潛力有多大
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 方
想坐在家里吃到臺灣好吃又便宜的水果,[
注冊阿根廷商標]足不出戶買到日韓化妝品、歐美奢侈品,怎么辦?跨境合作電商可以讓你美夢成真。
“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互聯網發展論壇”上,互聯網、金融、通信人士齊聚一堂,暢言跨境電商發展的美好未來。
在過去,把臺灣的水果運到大陸,經過批發商層層加價,最后消費者拿到的臺灣水果,價格可能已經貴得讓許多人望而卻步,還不說中間的物流損耗導致水果不夠新鮮。不過,通過跨境電商,未來這一狀況會有很大改善。京東首席執行官劉強東介紹說,京東從去年開始籌建冷鏈倉配一體化網絡,預計到明年年底,建立7個一級冷藏和冷鏈中心,以及150個終端冷鏈臨時庫。“一旦建成之后,海峽兩岸的生鮮食物貿易額會大幅度提升,可以讓大陸消費者以實惠的價格買到臺灣安全、好吃的食品。”據介紹,2015年京東直接從臺灣進貨食品類商品達20多億元,如果算上全部臺灣品牌,則將近100億元。
同樣開始進入跨境電商業務的,還有“互聯網老兵”網易。網易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說,做網易“考拉海購”的契機是國家開放自貿區的跨境電商。“我覺得電商的核心是商品,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把世界上性價比最高、最適合的商品帶給中國13億消費者。以前沒有跨境電商的時候,速度非常慢,手續非常繁雜。”丁磊說,“開放以后,我發現了這樣的機會,所以網易在日本、韓國、美國、歐洲都設立了采購點。我們自己來采購,把全世界最好的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帶給中國用戶。”丁磊表示,希望在明年成為營業額達500億元至1000億元左右的零售商。
跨境電商業務的開展,離不開金融、網絡等方面的支持。“跨境電商讓每一個民眾買到全世界他想買的東西,編織一個強大的金融支持體系非常重要。”臺灣銀行暨臺灣金控董事長李紀珠說。她建議,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兩岸的支付體系對接起來,并且是用最方便的方式對接,不需要銀行相互對接。“應該搭建一個支付平臺,臺灣的銀行體系和大陸的支付體系都和這個平臺對接。從多對多改成單一界面,有助于兩岸電子商務的發展。”李紀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