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方表達了對美國技術出口管制的關注,希望了解美方關于逐步消除對華高技術出口障礙等措施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分析人士認為,美放寬對華出口限制對雙方來說可實現互利雙贏,中美貿易合作有望邁出積極一步。
此外,中美雙方25日下午在北京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涉及能源、貿易、融資、核能利用等多個方面。市場人士認為,在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及新材料領域,美國有技術,中國有市場,優勢互補非常明顯。
放松管制是貿易平衡核心問題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希望美國能夠從整體上取消歧視性的對中國單一的出口管制。“這個問題是中美貿易平衡的一個核心和關鍵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好,中美貿易平衡討論就沒有一個機制。”
基于1979年的《出口管理法》,美國長期實行對華出口管制,還在2007年將中國單列,專門增加航空發動機等47個出口管制項目,迫使中國用戶放棄進口美國產品。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近期強調美方將進行實質意義的改革。
今年5月以來,關于“出口管制”的話題成為中美雙方關注的焦點。駱家輝此次訪華前夕公開表示,美國正在重新檢討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政策。而在他訪華期間,該問題也是其回答最多的問題。中國則一直表示希望美方能夠采取切實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需要擴大出口提振國內就業。按照奧巴馬政府今年提出的“國家出口倡議”戰略,到2015年之前,美國出口額要翻一番,并創造200萬個就業崗位。在金融危機導致各國購買力下降的背景下,中國無疑成為美國擴大出口的重要對象。
美放松出口管制有利實現雙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認為,美國有放松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的可能性。
他指出,一方面,美國對華出口管制產品名單是冷戰時期確立的,很多產品管制現在已經不合理。隨著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很多過去的機密現在已經不是機密。美方顯得過于謹慎。另一方面,美國限制高科技出口管制中的很多技術,并非美國獨有。美國若持續管制將使其失去許多機會。
在限制高技術產品流向中國的同時,美國國內廠商也遭受巨大損失。當其他北約締約國已逐漸放寬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之時,美國的出口份額卻逐年下降。嚴格的管制迫使很多中國用戶放棄進口美國產品,轉從他國進口。據商務部數據,近年來中國高技術產品進口快速增長,但自美進口比重從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如果仍按2001年的進口比例推算,2009年美國對華出口至少損失330億美元。
據測算,到2020年中國僅在集成電路、機床和民用航天領域的進口需求就高達6000多億美元,但其中恰恰有大量產品受限于美國出口管制。在美優勢產品出口受限的情況下,中美貿易差額不是雙方競爭力的真實反映,依此調整兩國經貿政策只能造成更大的扭曲。
湯敏表示,若放松對華出口管制,將會對改善我國對美貿易逆差有一定的影響。盡管影響力難以估量,但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等多位專家表示,需要敦促美方放松管制。
金融危機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日益頻繁,美國頻頻向中國出口商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實施出口限制,貿易保護主義大有抬頭之勢。緩和中美貿易摩擦,也是此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重要議題。
梅新育表示,中美雙邊貿易現在規模已經很大,美方如果想要縮小中國出口規模并不容易,而且自身也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但他表示,在這么大規模貿易之下,不發生貿易摩擦是不可能的。
湯敏表示,中美貿易摩擦近期頻發,需要防止出現貿易保護主義。希望能通過對話加強友好協商,期望在雙邊貿易中,至少“大的貿易爭端可以擱置”。
此外,中國希望美國能夠平等對待赴美投資的企業。陳德銘5月24日指出,希望美增強投資政策透明度和可預見性。在美國的《外資安全法》中,關于“外國政府控制的交易”定義含糊,任何類型的中國企業和個人到美國去投資都有可能被認定為存在“政府控制”的因素,從而受到投資安全審查。
湯敏表示,目前美國很需要接收國外直接投資,而中國可以通過對外投資減緩外匯儲備增長壓力。觀察日本、韓國發展的歷程,到了一定的歷史階段,企業必須走出國門尋求更多機會。美方為中國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對其也有很多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