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月十六日電 題:香港港口謀求突圍 與珠三角更緊密合作
中新社記者 陳國華
二00七年,香港港口吞吐量排名,被上海超越,落到全球第三。香港雖可保住三甲之位,但未來航運中心地位已響起警號。
按去年的運輸量,香港高出排名第四的深圳港不到三百萬標箱。按照深圳港近年超過三成的增長速度,被深圳港超越不是二00八就是二00九。
香港政府與世界對于珠三角的深圳、廣州等碼頭后來居上的擔心早已有之,并一直試圖力挽局面,但仍難以抵擋廣深的銳勢。
究其原因,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香港貨柜碼頭與廣州、深圳港口服務相同的經濟腹地,經香港出口貨柜的高成本令廠商轉用離生產基地更近的廣州和深圳集裝箱碼頭。
加上廣深兩地近年在政府主導下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廣州港貨柜吞吐量增速已經連續兩年高于三成,對香港的分流效應非常明顯。
面對這一形勢,香港業界及政府紛紛提出對策,十號碼頭、港珠澳大橋等相繼規劃或通過。
但有專家指出,僅此不夠,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香港的發展離不開與近鄰珠三角的合作,在與珠三角更緊密的合作中,尋求更大的經濟腹地,揚長避短,才能保持香港的競爭優勢。
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鄭毓盛就指出,目前香港特別關注的幾個問題,包括港珠澳大橋、陸路跨境通道及十號碼頭的建設,都牽涉到香港和珠三角其他地區的競爭與合作。令人擔憂的是,目前香港各項相關的規劃,未能追上廣東經濟急劇的變化。
這使香港在未來更廣闊經濟腹地的建立與開發上滯后,而且難以銜接。
對于香港港口的出路,相關專家指出,要打開新的局面,不能停留在與珠三角港口爭奪區內市場,而要以走出珠三角,建立更廣闊的腹地為目標。從四年前提出并越來越深入開展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香港拓展經濟腹地提供了空間與可能。
以此為出發點,香港港口在廣大經濟腹地保持競爭優勢,必須以低成本運輸方式來連接港口與腹地。
對此要求,鄭毓盛稱,香港政府應以超前的規劃,在港口與相關設施的建設上考慮得更全面,跨境建設要與珠三角地區有更緊密的合作。
雖然面臨著其他港口的競爭壓力,但香港也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例如,香港港口自動化操作效率在全球可以說是最高的。
香港海關、檢疫等各個部門提供了最為簡便和快捷的通關手續和海關流程,香港港口服務質量是世界公認的最好港口之一。
香港的航運定位于高增值服務,在這背后,有一條比較完善的服務鏈,企業融資相當方便。
正視問題,保持優勢,處理好目前的發展瓶頸,香港港口依然能夠保持青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