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方面,除了向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遷移,主要還得從內部下手,尋求人工替代,改造生產線,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實現從單純的代工企業向品牌企業過渡的目標。加工環節的利潤只會越來越薄,那些在前端掌握品牌、在后端掌握銷售渠道的企業,預期將贏得更為豐厚的利潤。
“用工荒”不是新鮮事,但今年來得更早更猛烈了。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對此感受最敏銳,他們告訴記者,不到五年普工薪水已經翻倍,可是每年春節還有大量內地工人一去不回頭。
今年,不少深圳企業表示肯定還要加薪,大約提高20%,至于有沒有人來,心里卻沒有底,況且,內遷的生產廠在當地招工也變得困難了。
漲薪成常用招數
內地也不好招人
根據某全球人力資源咨詢公司2月14日發布的報告預測,2011年春節后,中國整體用工缺口將在10%-20%。往年用工荒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區域;如今,連歷年來輸出大量勞動力的一些中西部省份也鬧起了“用工荒”。
旺季用工超過6000人的玩具代工廠寶德廠長薛小偉說,現在是淡季,每天也都在招工,幾十、一百地招,進廠沒單做就先閑著。“能招來就很好了,如果等旺季再去招人,肯定晚了,訂單做不出來的。”薛小偉說,“流動性很大,去年來了5000人,走了5000人。”
“2004年我們工廠內遷湖南,當時600元就能在那里招到人,成本低,人手也足。”假發生產企業美麗來總經理劉勝感嘆,現在湖南廠的工資已經漲到1800元,接近深圳這邊開出的2200元普工工資標準,但崗位還是有空缺。
薛小偉說,你到內地建廠、招人,最后招的大多是在深圳、珠三角打過工的工人,或者是他們的親戚朋友,工資標準很透明。內地廠的工資比深圳低20%他們能接受,畢竟消費水平不一樣,超過30%他們就不干了,再回珠三角。“很多工人都結成幫,哪里實惠就去哪里。”
確實,幾年前,深圳企業還可以內遷解決勞動力短缺和用工成本增加的困難,現在,他們說,漲薪在內地都招不到人了。
據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安徽全省缺工超過50人的企業達2300余家,缺工總數達到25萬人。四川、重慶也大打“親情牌”,說服他們留在當地打工,漲薪成了普遍選擇。
有專家分析,沿海企業都內遷自然帶來內地用工成本、需求的水漲船高,中西部地區的劉易斯拐點在2015年前應該也會到來,目前看來要提前了。
不少深圳企業表示,到內地建廠不是看成本能降多少了,先看能不能招到人。工資?省不得了。
外包生產環節
轉型開拓品牌
發達國家產業轉移過程中,找到了中國這塊人力資源“寶地”。當中國的人口紅利變薄,劉易斯拐點到來時,我們的企業該怎么解決用工問題呢?
最初,深圳企業選擇遷廠內地,生產權還在自己公司手里,可是,用工問題增加的機會成本超過遷廠帶來的利潤時,他們開始選擇向產業鏈上游轉移,生產外包。
劉勝的企業年產值過億,面對棘手的用工問題,他決定把生產外包。“河南、安徽這些人口大省有企業愿意承接生產業務,我們打算砍掉生產環節,交給他們去做、去管。”劉勝說,這是他近幾年一直考慮的解決方案,同行也有不少企業打算或已經這么做了。
“前提是我們要從生產型企業轉型為利潤型企業。”劉勝說,向哪里要利潤?品牌、設計、營銷、高端產品,還有一個大方向,內銷挖掘增長點。“這些高附加值環節只需要200人左右,流動性也小。”
薛小偉也表示,寶德早早就開始致力于生產頂尖品牌的高端玩具產品,避免產品門檻過低稀釋利潤。記者了解到,去年十數家玩具企業抱團內銷,在國內潛力巨大的市場上打起品牌戰略。
當然,這種轉型需要一個過程,劉勝也在考慮海外建立生產基地的事宜,兩年來他考察了非洲、周邊的越南、孟加拉,了解到這些地方人工基本不超過月薪人民幣500元。“只是人員素質低,基礎設施差,算是后備手段吧。”
專家表示,“用工荒”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長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剛性上漲導致的必然結果,此外,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就業偏好不同,他們更傾向于勞動強度不大、環境相對舒適的工作,對勞動尊嚴的要求更高。